中國太極拳對人的修心養性價值超論
類別:修煉心靈
更新時間:2007-02-02
瀏覽次數:5599
中醫太極網
(一)
“輕靈、貫串”最傳統最現成的解釋,我體會是(五字訣)中心、身、氣都已點到位了!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且層次分明圓融,缺一不可。好象就是“一舉動周身要輕靈”的完整注解,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就是“貫穿”的體會
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一曰心靜。
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后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悉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所制,我不為人制亦。
二曰身靈。
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后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后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亦。
三曰氣斂。
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勿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二)
內家拳精義是真練假打,不懂的往往假練真打
此中一般人容易忽略,不容易分辨,沒耐心學不了
本身有身大力不虧的優勢,學散打三個月可出效果,練太極反而就多了道門檻
一身力氣不舍得丟,不明白為什么要丟,怎么丟
現在很多人是從一些效果、現象上來觀察、觀測、理解的,辨別力不強
說實話對太極拳理體悟不深,要是再碰上些會自我操作的大師
適當的時候再給點適當感覺 弄些效果 思維再引偏些,那路就走的更遠了。。。
所謂“多誤舍近求遠”!
真傳其實是“直截了當”的,
太極拳已經沒有什么秘密,幾乎全部公開的
所有的秘密都在前人見地中有極精細的表達了
你不信,哪咋辦?
”是技旁門甚多“,預防針打了也沒有什么用。。。
工夫還在“知己”,關鍵還在‘自認弱者“的心態
就象一句“認識你自己”一樣
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三)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同志神化甚至妖化了。
所謂“料事如神”,”說其智而近妖“
就是能準確地揣摸對方(敵方)的意圖和謀略,預先布置對策。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他真的做到這一點了。
周瑜、曹操、司馬懿有什么心計,都沒有能瞞過諸葛亮。
其中“空城計”最讓人津津樂道
小說雖然不免夸張,但還是未敢掩飾諸葛亮重大失誤的史實:
重用馬謖。在街亭作戰中,他任命馬謖當主將。
結果,不但兵敗街亭,損兵折將,還把諸葛亮也陷入了危險境地。
“孔明揮淚斬馬謖”,斬就斬了,為什么要揮淚哭鼻子呢?諸葛亮的解釋是感到慚愧和痛心,悔恨自己沒有牢記先主(劉備)的吩咐。劉備生前有言在先: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有此想到,現在看一些人在描述前人武功時,語不驚人死不休 咳 能吹誰不吹
騙子其實知道一個千真萬確的真理就是
---這世界上從來不缺少一樣東西---傻子,真不必為客源擔心
江湖門道的高明者講究----順勢而取 愿者上鉤 講就順手
這真要有點耐心 要有點信心 要有點熱情 要有點冠冕堂皇 要有點全局觀念 要有點。。。
這世界上真的有戰無不勝的“武功”嗎?
這世界上真的有戰無不勝的人嗎?
我想這世界上從來沒有什么戰無不勝的“武功”和人
把自己、自己門派刻意打扮成那樣,
讓明眼人看來總覺的忍不住好笑
“空城計”不常有,是可一不可有二的,如果可能。也許只能對司馬同志之類才管用。
太極拳的“四兩撥千斤”也類似于 一出“空城計”
一定有他的預設條件、先決條件、和特殊對象
否則我們早就打出國門,走遍世界了
有時想想 哎
多少人還在被這個光輝“理想”迷惑而不能自拔
是思維的缺陷、理性的匱乏 還是。。。?
慈喜老佛爺相信咱們義和團朋友的”刀槍不入“ 神功蓋世的匯報演出
于是下定了決心
結果怎樣?史鑒不遠
現在某些人 嘿嘿
(四)
太極拳入門得竅后 每次練拳都是新的 都是享受
心中渾穆 身里暢美 欲罷不能 長練常新
真所謂 茍日新 日日新 “大人之學”開始體驗
太極拳到此 如聞仙樂 如讀美文
洋洋灑灑 美文華章
天地錦繡 目擊道存
每有成人成己心 無說長到短言
萬事心中起 萬事胸中落 萬事胸中過
望天上云卷云舒
看人間花開花落
什么是太極的開合 起伏 升降 進退 出入等等內里消息
都是現成實在 不言而遇 妙處難與人說
所謂 “大造化” 天地不言 四時行矣
太極拳的修習層次由拳技而得文化層面的滋養洗禮
神交古人 心印前賢
得大慚愧 得大歡喜
知道太極拳是修身養命之術 光明正大之學
古人謂之性命
謂之 生生不已
謂之 天地精神
拳雖小道 可以寓大
人如螻蟻 可以體大
明白能無敵于天下 只是個“仁”字
達致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與人通情
體認天地宇宙間
愛心最有力量 最具攝人心魄的魅力
盤拳走架如嬰孩回母體 此母體即天地 得大休息
養此生機 完其精神
胸中日月 袖底乾坤
將”與天地精神獨往來“ 洵非鸚鵡學舌的虛語
胸中空洞洞 腹中沉甸甸 如癡如醉
其為人也---本分實在 與之交接 如沐春風
觀其人也-- 精粹之氣 盎背盈面 溫潤如玉
打打殺殺夢中夢 笑破三豐老神仙
迷途知返 鑿破混沌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知道人生應該怎樣消遣 怎樣娛人娛己
大概那即是古人所謂“悟道、得道、證道、了道”之境
(五)
測聽力---- 耳聞雷聲不為聰
試聽勁---- 一羽不加藏至道
聽 ----懂了就入了太極拳之門
師友之間 是你聽勁的資糧 喂勁的保姆 長勁的助手
聽
有代價 有層次 有心態 有境界
但最好是無目的 因為是自證不必公示與人 悶聲發大財
這樣東西就上路了 就上品了 就有味了 就 ...
太極曰大 而聽于精微----以小制大 以弱勝強
太極曰動 而聽于清靜----以靜制動 以柔克剛
(六)
棚勁義何解,如水負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
體會:
如水負行舟----氣也;涌--腿--勁、發;(底氣足 )“無使有凹凸處”---勁
先實丹田氣----壯也;定--腰--骨、守;(中氣滿 )“無使有缺陷處”---氣
次要頂頭懸----靈也;懸--頭--筋、飄;(上氣領 )“無使有斷續處”---神
(七)
形于手指
指尖微領是真訣 靜運無慌氣內轉
盤架熟時以內里消息為基準 不斷微分練細
切身體證拳論
所謂 以心行氣 以氣運身
如何 用意不用力
如何 勁斷意不斷
如何 鼓蕩與貫穿
如何 凡此皆是意 。。。。 等等不一而足
這時體會前賢說的道理 句句可落實 語語能見道
再看《太極拳論》會明白些 貫通些子
心越練越靜 氣越練越滿 勁越練越沉 拳越練越柔
如水上行舟 天上行云
“表里粗精無不到”
還是一段 知己工夫
豈一個
爽 字了得
(八)
道不遠于人,人自遠于道耳。
所以遠于道者,養命不知法。
所以不知法者,下功不識時。
所以不識時者,不達天地之機也。
古人進德修業,必延訪明師良友,
有見聞廣博之師
有道德軼群之師
有品望著隆之師
有方外超邁之師。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九)
于若即若離之中以求,在有意無意之間而得
先要養氣,養是入道要緊功夫
氣粗則心浮,心浮則膽大,膽大則人欲肆,欲肆則心不定,道心不定,
至人心如太虛,過之即化,無所留余;
賢人勉強而行,久久不懈,可與至誠;
中人如泡幻影,時起時滅,或現或隱;
下人只在小惠,反之于心,其實不然。
從猛火中鍛煉,方成鐵漢;
從深水中躍出,乃是潛龍。
太極,一身龍虎象周全也
晝,動機也。萬物皆動,而我亦動之;
夜,靜機也。萬物皆靜,而我亦靜之。
一動一靜,與物消長,此天地自然之氣機,生生不息之道也。
能知虛實之理,守之默默;
亦通剛柔之論,含之深深。
練拳本分,全無渣滓,相時而行,因幾而動,
胸中若有天空地闊之妙, 云行霧散之致,
立心高遠,擺脫牢籠,真有功行圓滿之期也
太極 最怕陰陽游移
不忠不信,不慈不惠。
心為大本, 大本有虧,小善何益?
練拳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德以帥武 武以輔德 以武會友 如切如磋
少年練拳,不患其不奮迅,常患以奮迅而成鹵莽,故當抑其躁心
老成修功,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縮,故當振其惰氣
成敗為無情之物,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
順逆乃耐久之境,處得他好,他益你越深
練拳宜方,正其規矩以達體
應敵當圓, 中其機樞以施用
練拳無一點真懇的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
推手無一段圓活的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
(十)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德薄者終學不成也。
語道不簡易,蓋心未簡易,須實有是德,則言自歸約。
蓋趣向自是居簡,久則至于簡也。
高者抑之,卑者舉之,虛者實之,
礙者通之,眾者一之,合者散之。
要之立乎大中至正之矩
太極----后天返先天 自然而然才對
孔子有句名言: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說的是如果學生自己不為某個問題大傷腦筋、苦惱困惑的話,
他是不會輕易去啟發教誨這個學生的.
也就是說,自身要先有解決問題的欲望這個內因,外因才能因勢利導,起到作用.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
盤架-----動中求靜
運用----靜中寓動
然后動靜兼顧 自然而然
古人講開卷有益
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而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
練拳修功亦然
欲求練拳得益 要 活練拳 練活拳 練拳活
自在自然,所以養道
無用無為,所以養性
清靜恬淡,所以養心
虛極靜篤,所以養神
蹈仁履義,所以養德
無伎無求,所以養品
知足知止,所以養身
守中守一,所以養氣
無思無慮,所以養精
清心寡欲,所以養身
人要懂點竅,知點幾,留點神,下點氣
你便想得穿,看得破,做得事,成得人
(十一)
中國文化對人生最高修命的一個原則是“絕學無憂,樂天知命”。
絕學樂天---即知道宇宙的法則,合于自然;
無憂知命---就是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諦,乃至自己生命的價值。
到極處即是
一個人不但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歷史負責,要對千秋萬世的后代子孫負責。
繼往圣絕學 張百代心目
先圣曰:“舉而措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一個人,在活著的一生里,做一件事情,對世界人類永遠有功勞,永遠有利益給人家,這才叫事業,這就是人生和價值。也就是公道 也就可以“抱一而為天下式”!
歷史永遠在陰陽演變中不斷遞進!
所謂:“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戀太極也就是在這不斷體證中
超拔挺立
昂首天外
成全此一 不可須臾離的天 地 人 之道
(十二)
八門五步
八門----描述的是立體空間狀態,八卦代表立體三維空間的四方八面,三軸成直角相交的立體坐標,一個空間分割成八個象限,拳譜稱為「四正四隅」。代表在一個在球面流動的次序,也即太極S曲線
五步----代表平面(地面)的動態次序前、后、左、右、中五方稱為五行,即指進、退、顧、盼、定
整體上---太極一開一合
開-----相生----是擴大
合-----相克----是收縮
動靜之間營造了----千變萬化的“態勢”
故八門五步----又被總稱為“十三勢”
現代的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場論、等都可以作為解釋的理論模型和范式
在“理鏡層面”起到綱舉目張,整體把握的效果
落實到具體的太極拳就是“術的層面”
就是實踐方法和達到的意境,學就是學前人的方法經驗,
其中文化的傳承性和人的“習得性”起決定作用
本質上反映了人的文化狀態、生存理念和意義
每一步的提高都只是對太極的認識提高了
認知提高的結果
對太極拳的藝境的體認也隨之深入了
對自己的心性把握能力也有了一番新的體驗和肯定
自然而然
所有的工夫在盡其當然
所有的變化在聽其自然
聽是一種平和的態度、一種有效的溝通、一種互依的交流、一種低成本的方法
不斷的傾聽、聆聽自己、他人、甚至整個的。。。
這就是太極的心法
太極不需要理論 太極只需要體驗
體驗就是生存 生存就是體驗
太極時時處處都存在
太極時時處處都用得著
一篇《太極拳論》就是一番體驗 就是一段實實在在的體悟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