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探秘三(桂亮)
類別:中醫養生
更新時間:2007-09-23
瀏覽次數:4817
中醫太極網
(十一)長生久視-真正的丹道大小周天針法1
如何健康長壽,乃至長生久視是一門探索生命奧秘的科學。何謂長生久視?即長壽再進一步,在盡其天年的基礎上,延續生命的極限。我國古代修煉養生家幾千年在同死亡作斗爭,同時積累了豐富的通往長生久視之路的經驗知識。他們把自然界作為修煉的模擬對象?;蚴菑睦蠘浼藿佣虺鎏沓榻用g,或是以動物冬眠而悟出息停脈住之法,還有嬰兒握固、胎息等等。特別對一些長壽的動物,如龜、鹿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給修煉養生家追求長壽給予了重大啟迪?!饵S庭經》曰:“鹿運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故二物皆長壽。”古代學者為了追求長壽及長生久視之道花費了畢生的精力、財力、物力?!侗阕印罚骸笆乐^一言之善重于千金,告以長生之訣,奚啻千金而已乎?!闭驗樗麄円庵緢远ǎ僬鄄粨系剡M行人類身體奧秘的探索,經過了數千年的修煉、實踐,才逐漸總結出一套能達到長壽及長生久視的方法。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至今閃爍著科學智慧光芒的寶貴遺產,更是歷代修煉養生家嘔心瀝血的結晶。而今國內外學術界已視其為千古絕學,精于此道者寥若星辰。而筆者只是將祖國經典醫學理論體系與歷代修煉養生家所著的著作相結合,最終總結出若要通往長壽及長生久視之路就必須要打通任督二脈。古人認為人身本來就是一個小天地,修煉之時法效天地運轉,先用陽氣沖開百脈,而任督二脈皆歸屬奇經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唯神仙以陽氣沖開,故能得道,再以我身小天地混融于乾坤大天地,故曰周天。在之人身即任督二脈,故分大小周天。小周天乃氣行周天,大周天乃神運周天。修煉養生家認為如能完成小周天工夫即能在精力上返老還童,肉體堅固,所以必得長壽,稱之為人仙。而最終修煉成功獲得高壽者如:南宗有張紫陽96歲,石泰137歲,薛道光114歲;北宗:張志純120歲,王常月159歲,這在當時的環境中以屬奇跡,也達到了生命的極限。但是又有許多修煉家或無明師指點或學不得其法或條件限制,雖勤奮苦修,但終無所成,不能達到長壽,更不能達到長生久視了。
筆者自幼熱愛中醫學術,尤對針灸之術產生濃厚興趣,后得明師指點,苦學針法十數栽,在參驗歷代修煉養生著作后,摸索出一條醫道與丹道結合之路,悟出針法打通任督二脈之法,為追求長壽之士開辟出一條捷徑,也為有志于修煉更高層次達到長生久視之士創出一條新路。
筆者認為醫道通于仙道,從中悟出針法與道家修煉理論存相通之處,與祖國中醫學理論相互補充,道家修煉最注重先天一?,而先天一?藏于腎中,在丹經《鐘呂傳道集》中曰:“河車者,起于北方正水之中,腎藏真氣,真氣所生之正氣乃曰河車”。《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曰:“元氣之生,周流乎身,而獨于腎府采而用之者,何也?夫腎府路徑,直達氣穴黃庭,一也;腎為精府,精至直引精華而用之,二也;周流于他處則難用,至精府而可識,三也;心氣透腎意下則直至,采之者易為力,四也。有此四者,故采真陽于腎府耳。而祖國醫學《難經》認為:腎兩者,非皆腎,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腎為藏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原,守邪之神,而人資以為始者。故曰:先天之本在腎。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一篇中即講到人的生長過程與腎氣密不可分,并且直接影響人的生長發育,決定了人的整個生命過程。
道家修煉小周天,既將腎中之陽精化為陽?,通過火候逆行任督,歸入丹田,便神氣合一,補足后天,百病俱無。而任督二脈也一直為醫家所注重,祖國醫學認為任督二脈一為陽脈之海,一為陰脈之海?;试唬骸叭味蕉},一源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一身有任督猶如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見渾淪無間。一而二,二而一”??梢娙松斫浢}十二,要以任督二脈為總綱。督脈屬陽,行人身腰背。任脈屬陰,行人身胸腹,各統其兩旁陰陽經絡營衛而循行也。故十二經脈統于任督。因此十二經脈依附于任督二脈,《難經》認為十二正經猶如溝渠,奇經猶如河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于奇經。反之亦然,所以只要運用針法打通任督二脈,其它十二經脈也就自然疏通,并有補十二經氣血之不足之功效。
道家修煉小周天,其主要內容為:采、封、煉、止;采即采先天一? ,使其升華的過程。封即采藥后將下行之精氣攝歸于下丹田內封固。煉即運火候使其升降運轉。止即河車運轉到一定即止,所以只要按照采、封、煉、止四個過程,配以時間、針灸手法,也能完成小周天運行。道家的一切逆向修煉皆在返還之功,任督二脈在經脈中的走向,督脈是由上而下,任脈是由下而上運行,而道家修煉卻與之相反,稱為河車逆轉,因此運用先天一?打通任督二脈,淺而言之能補足后天,百病皆無;深而言之其先天一?最終能點化肉體之后天,使其化為清靈之質,功道備成,即純陽也。
如何運用針法打通小周天,首先要用針法激發腎中先天一?,其要在于肝腎二經相配合?!秲冉洝吩疲骸案握?,罷極之本,魂之所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肝屬木位居東方,為發生之始,故生血氣,又主春之氣,陽氣之始生也。而腎為元氣之根,精神之舍。肝在五行屬木,乃腎水之所生,即水生木也,因此取肝腎兩經相配,取肝之發生之陽氣,輔助腎中先天之?上升,又有補氣生血之妙用。再與手法,時間相配合,即能激發先天之?,而先天之?源于先天之精,借命門之火熏蒸而成,在針灸過程中先排盡全身陰邪之氣,然后使兩腎發燙,一點元陽貫尾閭,穿夾脊,上泥丸,此時六根震動,再運針導引,使其下降,歸入丹田封固,此過程一氣呵成,所謂?滿任督自開,不假有為,水到渠成,至此任督二脈已通,自然已補足后天,重歸先天,百病皆無,精滿氣足,針畢即能自運周天。
現舉二個案例,以他們在針灸過程中的內景來與丹經相互印證。
孫某 男22歲 未婚, 因胃部疼痛邀我診治。
筆者在農歷93年1月8日 亥子之交針治
進針后,針刺部位有通電刺痛,氣至背部,被針者既背部抖動,不能自主,命門開始溫熱,后溫熱不斷擴大至會陰,同時四肢末端則有冷氣排出,繼而兩腎發燙,感覺命門與長強連成一穴,一氣直上泥丸,而后運針使氣下降過重樓至胃部,該處即有明顯熱感,原病痛逐漸消失,并且熱感不斷向四處擴散,其氣直下丹田,此時全身有虛空的感覺,呼吸深長。進針一小時后,自覺與天地之氣合二為一,兩目睜開有閃亮感。出針以后感覺身體輕盈,精力旺盛。
喻某 男28歲 已婚, 因腰部一直酸痛,求治針治
筆者在農歷2000年4月10日 亥子之交針治
因腎氣不足,寒氣侵入,腎部酸疼,進針后覺左腎部疼痛,四肢有冷氣排出,此后左腎酸疼消失,繼而發熱,十五分鐘后兩腎已發燙,自覺命門之處,有一氣直上大椎穴,停留于該處。筆者運用手法不斷激發,使其能直上泥丸。此時被針者體內有濁氣排出,同時其氣直沖泥丸。筆者后運針使氣下降, 被針者自覺頭部之氣,一瞬間直沖涌泉穴,帶脈也在一瞬間有放射觸電感,而后覺得布氣全身。筆者運用針法使全身之氣皆歸于丹田封固,針畢既能自運周天,使其周流不息。
筆者體會:筆者曾經數次去北京中醫研究所學習子午流注針法,子午流針法是針灸之術中的一種高級古典針法,小而言之,為針灸的一種配穴方法,大而言之,則根源于五運六氣,概括了整個祖國經典醫學理論體系于其中,故可喻為“大則彌綸宙宇,小則纖悉秋毫”的一種高級針法。在子午流針法中納甲法與納子法互相輝映,使人體十二經脈流注氣血與自然界周期現象相配合,達到治病的更好療效。
筆者在多年臨床運用中感到子午流注針法雖有其獨到之處,然而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其針法只能按時開穴,選擇氣血旺盛的經脈或穴位來針刺,而不能去調動整個人體的氣血去推動疏通病變部位的經脈。筆者冥思苦想,怎樣運用針法先補足人體元氣,再去導引元氣疏通局部經脈,起到治標又治本的效果。筆者參考調氣、導引、丹道諸書,受到啟發,筆者認為此法乃是子午流注之升華。此針法在臨床實踐中取得明顯療效。
筆者以為,著述不在搜羅富有以多為勝,應大而簡,反博為約,執簡馭繁,提綱挈領,通一畢萬。粗守形,上守神,粗守關,上守機,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奇正相生,如循環無端,其誰能窮之?因此 此針法并不限于打通任督二脈,在治療疾病過程中能與子午流注針法相配合,則效果更明顯,筆者在治療急慢性腰椎間盤突出癥,及腰腿痛諸疾,運用此針法培補命門真火,取得了極好的療效,一般在二三次即能顯效好轉,甚至痊愈。因此,筆者認為運用此針法打通任督二脈,不僅能夠治愈頑疾,無病也能益壽延年,也為丹家培元筑基,打下扎實的根基。而且年齡越輕,其效越明顯。因為年齡越輕,精氣神三寶充足,命基堅固,而已婚之人多屬虧損之體,三寶不足,命基動搖,因此須先培補肝腎之氣,待其元氣充足。
筆者以為醫道上接仙道,即醫道是仙道之基礎,故有“未學道,先學醫,醫道同源”之說。而筑基培元之法唯針道最捷,正如《標幽賦》所述“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因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則不如氣補,通過針法來培養激發先天之?,是最高層次的補法,也是從后天返回先天之過程,因此針法運用到最高境界即是與丹道相結合達到了針即是道的境界,故曰針道。道家針法之奧妙,則非現代學院派所能理解領會的。因此針灸之法不僅能治愈頑疾,而且對培元筑基皆有最直接顯著之效,其最高成就打通任督二脈,完成煉精化?,為修道者打下扎實的命功基礎。
筆者經過十幾年的理論實踐參悟,認為如果真正圓滿打通任督二脈,先天之?滿足,即能得丹。達到此境界者,此時內真外應,先天之?從虛無中自來,其雖屬外來實則內孕,此時只需守得虛靜,先天之?不采自采,渾身八萬四千毛孔打開,身內乾陽與先天之?混成一片,真正感受到自身化為虛無與宇宙虛空融合一體,內外已無分別.
(十二)真正的丹道大小周天針法2
筆者經過這些年的研究發現丹道拳道針道等祖國傳統精髓,其發展規律最終皆是返樸歸真。最簡便入門之法起手之處便是其核心深奧之處,筆者不妨引用青原惟信禪師的一段話:“老身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笨梢姺禈銡w真是一種大智慧和開悟,其起手之處也是其變化終極之端,雖各人領悟的境界不同但皆跳不出此范圍。正如丹經所述,持定有深淺,故所得亦不同耳。比如筆者對于內家太極拳的體悟,太極拳講究松柔,虛靜,中和,初學者以為簡單之極,因其法人人皆知,但隨著不斷深入對太極拳的體悟,則知能在太極拳架中貫穿松柔虛靜中和難之又難,更甚者在太極推手之中在對方相當壓力之下,仍能按其宗旨走化者,則少之又少。但其法仍屬筑基之法,練內家太極拳最高成就則能到達拳即是道的境界,但仍離不開松柔,虛靜,中和之法。正如太極拳大師孫祿堂所述“修心離不開恬淡虛無,漸修靜悟。拳術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元妙也,拳即是道”等等,留下了許多至理名言,可見在內家太極拳中只有松柔,虛靜,中和之極才能有變化,才能合乎道,因此只有根基扎實,才能腳踏實地,至此筆者以為丹道之理亦然,筑基之法是丹道修煉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練成之處,只有筑基越充實越扎實,才能達到?滿任督自開,不假有為,純屬先天,再加上心性功夫修持,丹訣指引,則步步為營,勢如破竹,然其步步離不開命功與心性修持的扎實根基。
觀今時之人陽衰陰勝,外則為六氣所侵(六氣者,即風,寒,暑,濕,燥,熱也),內則七情所傷,飲食不節,酒色無度,先天之氣漸消,后天之氣也越來越少,身軀日弱,百病皆生,其法則應先調理治愈頑疾,而后方可談培元筑基,此過程必不可少。古人所謂百日筑基是針對身無重疾,身體調理得當修士而設,今人百疾從生,妄談修道妄想百日即能筑基,實則異想天開,不切實際,而唯有從今起保存真氣,注重養身之道,開源節流,保存道資,待條件成熟方可進仙道之門,習者亦深思之。
筆者經過了這些年的潛心研究,終于在小周天的基礎上,運用針法創造了可以打通了奇經八脈和“中黃”之脈的方法。奇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源,一氣之祖,俱屬陰神,閉而不開;唯神仙以陽氣沖開,故能得道。當小周天貫通后,就進入打通奇經八脈的階段了。其實小周天貫通,已經有任督二脈已經通暢,余下六脈是帶脈,沖脈,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沖脈起于會陰,夾齊而行,且沖于上,為諸脈之沖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于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束諸經脈。陽維脈主一身之表,陰維脈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之。陽蹺脈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脈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之。督主身后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之。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之。故醫而知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龍虎升降,元牝幽微之竅妙得矣。因此打通奇經八脈,必須建立在小周天任督二脈真正完全開通后才能進行。而打通的方法則按照先天八卦有序的進行,而達到的效果和感覺就是虛空,以無制有,正因為有了虛空,才能真正接受虛空中先天一氣。其后要打開更深層系統,即“中黃”之脈,此時身內已成乾象,純乎先天,再以我之乾陽,感彼虛中之乾陽,身內先天與身外先天,彼此凝集,是合內外兩重真陽而成大還,故方可謂之“大周天” ?!爸悬S”之脈,又稱中脈,黃乃土色,土位中央。中表中空之義,此脈在于任督二脈之中央,是真正先天核心之所在。貫通了中脈,從理論上講才是真正的進入了“煉氣化神”的境界。
以上內容,是筆者十數年研究針法及如何養生保健的一點心得體會,鑒于筆者水平有限,尚有不足之處,希望讀者批評指正,同時筆者更希望有機會與有志之士相互交流學習,共同研究。電話:0512-67171772
(十三)如何運用中醫灸法培元
世人年至四十之后,其元氣已消耗過半,故急須培補元氣,修復精氣神三寶。古人認為壯老年為下德;系天真已虧之體,必須培元,才能補足全體,所以對童體已破者來說,培元顯得特別重要。因此凡對身體機能加以修復補益,使精氣達于充足,都屬于培元階段。
道家以消陰翳煉就純陽故云“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斃傷”。故修煉者,要知保扶陽氣為本。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虛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必死。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天運常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因此對于童體已破,壯老年人身體虧損,當以扶陽培補三寶為第一要事。
祖國醫學、針、灸、藥對于調理身體,養身保健,治療預防疾病有著豐富的理論實踐經驗,自古以來醫道兩家密不可分,故有“醫道同源”之說,道家認為“醫道通仙道”。然而針藥之法,得妙者稀,非精通之士才能得其法,不得其法,殺人于頃刻也。而灸法卻不然,灸法與針刺一樣,都是通過刺激穴位及有關部位,借助艾條在灸療時產生的藥力和熱力,溫經通絡,活血化閼,培補元氣激發調節經絡功能,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輸送氣血的作用,從而調整經脈臟腑的功能,達到養身保健,治療疾病,固本培元的目的。且艾葉的藥性,味苦氣微溫,無毒,陰中之陽,能通十二經,走三陰,以之灸火,能除百病。灸法還具有簡、便、驗、廉四大特點,又無任何毒副作用,且內病外治,安全可靠。即能養身保健,又能治療預防疾病。是其它藥物不能相比的,且效果顯效是:并不亞于針、藥。因此筆者認為中醫灸法可以培元,能使身體機能加以修補,使精氣神三寶充足,命基堅固,并且易學、易懂,適于推廣、普及。
如何運用灸法培補元氣,即培補腎中先天之。筆者經過幾年理論親身實踐研究,運用灸法,灸任脈神闕穴能達到培補后天,固本扶陽的作用。神闕之穴,此穴在臍,臍為先天之結蒂,又為后天之氣舍,此間元氣常存。在內景接近大小二腸,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為受感之官,化物出焉。兩腸俱關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謂神也?!兜啦亍吩唬骸吧裾咦兓畼O也”。故名之以“神”。闕為中門,出入中門,示顯貴也。人身以神志為最貴。本穴為心腎(心藏神,腎藏志)交通之門戶,故稱“神闕”。又神為身之主,應變無窮,即變化無極之意也。本穴居全腹正中,為陽居陰位,故喜熨灸而忌針刺。其穴作用:培元固本、回陽救逆、補益脾胃、理氣和腸。古人云:“善補陽者,陰中扶陽也”。且神闕穴直對督脈、命門穴連成一線。命門穴,即生命之門也。且神闕、命門皆屬帶脈,帶脈為奇經八脈之一,具有總束諸經,使不妄行,其脈氣必然與督脈會合其氣又來自督脈。因此灸神闕穴可疏通補足三條奇經即任脈、督脈、帶脈。且十二經依附于任督二脈,如任督二脈得到疏通補足,其十二經也自然補足。因此運用灸法可以達到培元的效果。
灸者久也。筆者在自身運用灸法培補元氣過程中,感覺運用灸法一定要有耐心,使火力不能中斷,火力直透腹中,緩緩見功,最終能達到兩腎命門處發熱發燙的效果。一般每次灸30-40分鐘即可。灸后調攝法:灸后不可以飲茶,恐解火氣;及食恐滯經氣,須少停一二時,即宜入室靜臥,遠人事、遠色欲、平心定氣。忌大怒、大勞、大饑、大飽,受熱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茹淡養胃之物,使氣血暢通,艾火逐出病氣,今人多不知恬養,雖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也。徒責灸艾不效,何耶!
運用中醫灸法培元,簡單易行,效果顯著。使身體機能得到最快的修復,最終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十四)學針心得——筑基
筆者這些年潛心研究針法與丹道,認為《黃帝內經》是研究人體后天之學,而丹道是研究人體先天之學。而針道是溝通人體后天轉化為先天之橋梁,故有真人,至人,圣人,賢人之分。因此《黃帝內經》著書的本意就是通過針灸手段來保全形體,,把握陰陽,達到真人,至人,圣人,賢人的境界.而要達到古人的境地,首先要保全形體,治療和預防疾病.所以《黃帝內經》以:上古天真論列為首篇,是具有深刻含義的。
中醫治療疾病總的概括起來無非是扶正祛邪和祛邪扶正,針灸也是如此,如何靈活運用其實是針灸療效成敗之關鍵所在。這也是為什么同樣的疾病取同樣的穴位,或愈或不愈。因為這正是人與人之間個體體質差異的不同。因此我們治療同一種疾病可采取扶正祛邪和祛邪扶正二種不同的方法。在《黃帝內經》“移精變氣論”中講到上古之人治療疾病只要運用移精變氣和祝由的方法就能把病醫好,而當今之世,人們內則為憂患所牽累,外則為勞苦所形役,又不能順從四時之氣候的變化,常常遭受到虛邪賊風的侵襲,正氣先虛,外邪乘虛而入,內則侵犯五藏骨髓,外則傷害孔竅肌膚,這樣輕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運用移精變氣和祝由的方法不能醫好疾病。筆者一直在想古人的智慧是多么的偉大,幾千年《黃帝內經》的理論竟然可以通用到現在,而且見解得如此透徹。正因為上古之人懂得如何保養形體,而今世之人不僅不懂保養形體,而且在不斷的消耗正氣。才使他們的身體體質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我們對于雖然病癥相同但不同體質的患者,應該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而筆者認為對于當今社會現狀,應更側重于扶正祛邪的治療方法。
我們在臨床治療各種疾病中,對于治療同一種疾病治療大多采用較單一相同類似的方法。最多在針灸治療時多取幾個穴位,這些個穴位沒有效果再換幾個穴位試試,而臨床治愈率也不是很高。而沒有從辨證和整體循序漸進的思維去分析,因為我們所治療的是有生命的人,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生活方法,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體質差異,我們難道不應該去辨證去區別對待嗎?在臨床中為什么有的患者針灸效果很好,那是因為你的治療方案準確,你的配穴與手法,患者的體質能夠完全適應和吸收,這樣才有好的療效。反之,雖然你的治療方案配穴與手法正確,但患者體質卻不能完全吸收,好比胃口差的人,你擺了一桌山珍海味,他吃進去了還得吐出來,這樣會有效果嗎?由此筆者聯想到丹道筑基,筑基就是打基礎,好比造房打地基,我們所看見的是一層層的高樓大廈,但我們了解它的地基有多深嗎?沒有深厚的地基高樓大廈能造起來嗎?因此從丹道理論講如果筑基沒有完成,是不可能進入煉精化氣的程序,所以只要根基扎實了,才能上臺階。因此我們在臨床治療中要注重病邪的轉化,更要注重病邪背后的體質差異。所以我們在治療效果不明顯的狀況下,要換一種角度多思考。筆者經過了多年臨床的摸索,終于研究創造出適合于各種體質的系列整體針法。也就是不管病人是何種體質或者有何隱疾,只要按照此整體系列針法一步一步依照理論程序配穴治療,都能得到滿意的療效。筆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貫徹運用此思維模式治療疾病,注重每次治療之過程有方向的循序漸進,最終都達到了提高體質治愈疾病的目的。
(十五)之體質與治療
《內經》認識到體質與治療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所謂“治病必求于本”,也可以理解為“本”于體質;“因人制宜”,實質上是因體質制宜;后世所講的“辨證論治”,從體質學角度理解,可以認為是“辨質論治”,體質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物質基礎。
1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體質,本于陰陽。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陰陽失調,病機亦不外乎陰陽的偏盛偏衰,治療的目的無非是協調陰陽。誠如《素問至真大要論》所說“必察其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體質在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和預后等各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體質決定著既病之后的證候,類型及其演變趨勢。疾病由許多癥候組成,而體質與癥候之間是本與標的關系。人的體質,也即是癥候隨著人的體質類型不同而表現不同,古人謂之“證隨人見”。故凡治病必須抓住體質這個根本,才算真正全面領會了治療疾病的核心。中醫有句行話:初學三年覺得天下沒有什么病不可醫治,臨床三年卻寸步難行。那是因為我們開始學習的都是固定的方法方式,但是我們在接觸治療的病人卻都有不同的個體差異。因此《傷寒論》中有傷寒和中風二證,此后《傷寒論》中許多變化就是按照不同體質的患者辨證服藥后,卻仍有變證,這就是因為患者本身有陰虛或陽虛的不同`體質所造成的。
2“因人制宜”,實質上是因體質制宜。《內經》治病強調“因人制宜”,內容包括年齡,性別,職業,生活習慣等等,而這些均與體質有關。在《靈樞順逆肥瘦篇》就談到醫家在施行針刺時,要十分注意對“年質壯大”,“瘦人”,“壯士真骨”“嬰兒”等不同體質差異,采取不同的針刺方法。清代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更明確指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則效,治彼則不效,且不唯無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則以病同而人異也。夫七情六欲之感不殊,而感受之人各異?;蛏眢w有強弱,質性有陰陽,生長有南北,性情有剛柔,筋骨有堅脆,肢體有勞逸……受病有深淺之各異,一概施治則病情雖中,而于人之體質相反,則利害亦相反矣?!?br />
3辨證論治與辨質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基本特色之一,從體質醫學角度而言,體質在證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體質特征左右著證型。因此,辨質被視為辨證論治中的重要環節,有人就此提出了“辨質論治”的概念。“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是中醫治療上的辯證觀和靈活性的具體體現。體質是“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物質基礎。同一疾病由于體質不同,證候各異,故治療也不一樣;不同疾病由于體質相似,證候相似,故治療也大致相同。例如傷寒邪入少陰的寒化證,用四逆湯治療;熱化證,則用黃連阿膠湯治之,這是體質差異的緣故,此為同病異治表現異常,所以治療也不相同。而一些氣虛體質者,可以患冠心病,胃炎,氣管炎等不同疾病,但均有氣虛表現,治療上可均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此為異病同治,雖病名不同但表現相同,故治療也相同。這些都是辨證論治的精髓。
4急則治標,緩則治其本和質。急則治標,緩則治其本是中醫的重要治則,對臨床實際具有深遠意義。從體質醫學角度研討,病證是標,體質是本。病急則首先解決標,待病緩和后則從調理體質著手,常能收到良好療效。而調理體質對病的愈后是否良好起著主要的作用,正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反之體質提高了,疾病自然就會減輕或者消失。
5體質與治療反應。體質差異與針刺和藥物的耐受性及反應性有很大關系,明確并掌握這一點,對于指導臨床實踐是十分重要的。在《靈樞行針篇》指出了由于體質的差異,行針后產生了六種不同的反應情況1 神動而氣先行,針刺后立即就有反應。2 氣與針相逢,反應與針同時發生。3 針已出,氣獨行。出針后反應仍然存在。4數刺乃知,經過多次針刺后,反應才逐漸產生。5 發針而氣逆,針刺后發生氣逆反應。6 數刺病益劇。所以古人強調針刺時必須根據病人的不同體質采取不同的針刺方法。
這些論述看似與治療疾病無關,但對于臨床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當達到一定的層次時,如何掌握體質來治療疾病是療效的關鍵,也是反映治療水平高下的關鍵所在?!?br />
(十六)之《告別中醫中藥》一文讀后感
近期各大報刊網站紛紛轉載了《告別中醫中藥》文章的評論,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對中醫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交流。其實中醫在這幾千年為我國人民大眾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不容置疑的,因為療效就是硬道理。從古代醫籍和醫案中,古代明醫治愈了各種各樣疑難疾病,因此盲目否定中醫是很幼稚的。而中醫現淪落到此地步,其實與現代人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態有密切的關系。在10月19號的《揚子晚報》一位支持西醫的郭先生講到:我不是不相信中醫,我是不相信中藥。中藥的假藥太多,中醫本來就是根根草草,找些樹根,草皮,樹葉往里參合很難發現。現在野生藥材資源枯竭,而人工藥材是采用各種人工手段促使其加快生長的,藥力與野生的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原材料不行,就算是華佗扁鵲開的藥方病人吃了也沒用。另一位醫學院研究生黃小姐坦言,過去中醫講究師傅帶徒弟親傳經驗。但是現在的中醫學院的學生都是“批量生產”的,哪來臨床經驗。筆者認為以上二位講得很有道理,切中要害,不解決這二個主要問題,中醫是無法立足的。中醫治療疾病講究的是過程,而且每個過程都有技術含量,每個步驟環節都不能有一點錯誤。例如原材料采藥的時間與方法,煎藥的方法和次序和火候,這都影響治病的療效。再有中醫醫生的水平,首先通過望聞問切,透過現象看本質來判斷和辨證疾病。而后再通過中醫理論來分析和歸納,從哪一個點去切入,這就是為什么十個中醫開出的藥方不同的原因。其實中醫為什么比西醫高明,其中之一就是整體觀。五臟六腑并不是孤立的個體,它們互相影響,既相互扶持又相互制約,一個內臟發生了問題會影響到其他臟腑的平衡和功能。因此從理論上講,通過任何一個臟腑這個點去切入治療,都能通過這個點來帶動循環調整平衡,最終來影響和調整到病變臟腑的功能,從而從根本上來治愈疾病。所以西醫的所謂規范治療與中醫的整體治療是格格不入的。這也是中醫無法規范治療最根本的原因。雖然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千變萬化,但仍有規律可尋,這就需要師承,老師的口授心傳傳授經驗。如果我們把這些中醫規律性的變化總結起來,變成系統性的治療方法,這就是在古人的基礎上得到了發揚和升華。筆者一直認為沒有繼承又怎么能夠發揚,我們必須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才能發揚光大。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反復研究經典,理論聯系實踐,再從實踐中來印證,反復升華。再談到經絡,現代科學這么發達卻仍然沒有發現及了解經絡的結構和組成,但作為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從中醫理論來講經絡貫穿人體的整個生命過程。從古至今通過針灸的方法調節經絡,為廣大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治愈了各種疾病極其疑難雜證。你能說不科學嗎?只能說目前現代的科學技術還沒有達到能夠研究出經絡實質的水平。
我們盲目否定中醫《內經》與《難經》是無知的,因為我們的古人并沒有錯,而且為后人留下了最寶貴的財富。錯就錯在我們沒有能夠讀懂和讀通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F在所謂的中醫大夫有幾位是精通《內經》與《難經》的?又有誰能將《內經》與《難經》的理論融會貫通再進行升華,形成有系統有步驟的治療方法?如果沒有達到這樣的層次,難怪中醫會被西醫看不起,問題出在我們自己,是人才的匱乏才使中醫一步步走向滅亡。筆者的老師在十幾年前就說過,中醫的根源在中國,開花結果在日本韓國,采果的是美國。由此可見國外是多么重視中國的中醫。在國外看中醫是很昂貴的,一般人根本消費不起。為什么反差會如此巨大?國內將要消滅中醫了,而國外卻將中醫當成寶貝。我想有這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國外的西醫遠比國內發達,但不能治療的疾病仍有許多。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人們首要考慮的是如何健康長壽,而西醫的負作用我想在西醫的發源地的人們會比我們了解的更清楚,他們也正在尋求一種無負作用的`純天然療法,而中醫正好具備了所有的條件。而國內正在發展經濟改革,一切都是以經濟利益為準則,看病也是如此。根本不管藥物是否有毒負作用,只要見效快,盲目崇拜西醫。他們需要的是短期效果,人就是這樣,個人的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以為自己方方面面考慮都是正確的。其實你這方面有才華,并不等于你其他方面也一定正確。同樣筆者接觸過一些人,他們在其他方面有成就,但在中醫方面是一竅不通。筆者對他們說,人的生命是自己的,懂一些中醫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他關乎的是我們的切身利益。
中醫為什么現在有如此的困境和危機,其實中醫最大的危機是后繼無人?,F在中醫學院培養出來的恰恰是中醫的掘墓人。那樣中醫能有發展嗎?現在所謂的中醫是真正古人傳下來的中醫嗎?根本不是。因此現在所要告別的是現代的中醫,應該是不倫不類的中醫。其實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規律性,中醫發展也是如此。中醫如果真的到滅亡的時候,是任何人都無力挽回的。因此也無須張功耀先生如此費盡心機。從筆者的個人觀點來講,中醫如果仍然維持現狀,不求改進,徒有虛名,還不如早些滅亡,因為這只是早晚之別。古人認為如要取之必先給予之,《挽救中醫》之《導讀:從資本陰謀到制度陷阱》一書中,國外有計劃有步驟的吞并中醫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有破才能有立。反之,只有中醫滅亡了才有可能振興的機會。而現在自欺欺人和掩耳盜鈴的做法,根本無益于中醫的發展,只會更加速中醫的滅亡。
(十七)之子午流注,靈龜,飛騰八法的關系
首先我們通過針灸古籍的研究,不難發現,子午流注,靈龜飛騰八法的傳授方式一直是在民間秘密的進行,其中或得人異傳,或子繼父業,但大多數均未留下其師傳姓名,這無疑增加了子午流注的神秘色彩,歷史上真正懂得并傳播子午流注實在是鳳毛麟角。當今雖然子午流注得到了一定的推廣,但大多只會死背公式,不能靈活運用。致使子午流注針法臨床療效不能顯現。反之古人運用子午流注針法治百病而無不愈,稱之為八法神針。為什么同樣是子午流注針法,療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關鍵在于我們不會靈活運用,只會公式化操作。只知道今日某日,某時其穴開,凡百病皆針灸此開穴。明日某日,某時其穴開,凡百病皆針灸此明日開穴。誤人多矣。其二不知道子午流注,靈龜,飛騰八法,該如何配合運用。子午流注,靈龜,飛騰八法都是傳統古典時間針法,但三者又有所區別,有人認為三者同一時間開穴不同,因而有自相矛盾之處,這其實是不懂三者的運用機理。鄭魁山認為三種針法各有偏重,子午流注針法中的納子法對于各類臟腑虛實明顯的病癥療效好,而納甲法則偏重于治療各類寒熱病癥,靈龜八法對于各類慢性病療效好,而飛騰八法則善于治療各類急癥。對此筆者認為這樣的分類曲解了子午流注,靈龜,飛騰八法。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子午流注,靈龜,飛騰八法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子午流注所對應的是十二正經,靈龜,飛騰八法所對應的是奇經八脈。因此子午流注是治療十二正經之疾病,而靈龜,飛騰八法是治療的是奇經之病。所以筆者認為不應該將子午流注靈龜飛騰八法,去分類治療各種類型的病癥。治療疾病只有氣血營衛之分,納甲法是治療氣分之疾,納子法是治療營分之疾,而靈龜,飛騰八法之八脈交會穴既可治療奇經之疾又可兼治療交會正經之疾病。由此我們知道子午流注,靈龜,飛騰八法的關系絕不是對立的,而有些古代名家常常有厚此薄彼的看法,例如認為八脈交會穴統于六十六穴,因而八法流注更顯重要,或者又說,子午流注是根據《內經》《難經》理論而來,比八法流注更有理論依據更為合理,因而提出取子午而舍靈龜飛騰八法,這都是十分片面的理解和看法。如果運用得當三法既可單獨使用又可聯合運用,三種方法聯合運用會收到更好的效果,這需要我們去認真仔細的去辨證施治。所以我們遇到疾病先要去分析,是何經發生病癥,是氣分還是營分?辨清了才能找到對應的方法去治療,在取穴上能夠靈活機變,時穴與病穴分清主次,雖變化萬千而理為一貫。在選穴上還可以運用甲己同宗,合日互用,子母,納支流注等方法,于病相應穴針之,只要時病相應,即為貴穴,這樣才能在臨床上運用游刃有余,才算真正懂得活用子午流注,靈龜,飛騰八法的關系。
(十八)論《內經》、《傷寒》關系
其實我們所探討的是《內經》與《傷寒論》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系,其他某氏意氣之爭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之中,拋開針與藥,我們所要探討的是實質性的東西,研究的是《內經》理論與《傷寒》理論的撞擊和共鳴,因此我們需要更深刻的剖析蔣氏針法理論與<傷寒>理論的共同點和欠缺之處。
如何看待《內經》與《傷寒論》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我們能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醫辨證理論,筆者認為《內經》是中醫理論的源泉為本體,而《傷寒論》是將從中醫理論提煉升華,形成了辨證論治的體系,去真正系統性的去治療疾病。因此《內經》為體《傷寒論>為用,所以研究中醫必須同時深入研究《內經》與《傷寒論》,不應該顧此失彼,才能達到全面的體用結合。
比如病人患病,如果依靠自己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正氣)無法恢復,那么他的病情轉化方向必定是由淺至深影響到五臟六腑極其相關聯的十二經絡。中醫的診斷核心是察其外而知其內,這就需要扎實的《內經》理論基礎,而疾病的傳變規律是由外而內,而疾病在經絡中的傳變也必定有其規律性,當然五臟六腑的傳變也是如此。而《傷寒論》就是總結了這些規律性,張仲景就是從他當時傷寒肆虐中的背景中,從傷寒入手根據傷寒發展規律,依照《內經》理論,創造了《傷寒論》辨證論治的巨著,而筆者認為《傷寒論》最大特點就是變化,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其變化貫穿了五臟六腑極其相關聯的十二經絡,所以《傷寒論》不僅能夠治療傷寒,也能治療各種疾病和雜證。
筆者談到《傷寒論》的系統的治療和絲絲入扣的變化,不但貫穿了六經辨證和傳變的整個過程,它以六經為病為提綱,其提綱又將人身表里分為六大證型,而且每個證型都有進退變化,環環相連,并且對于太過或不及都有相應的挽救彌補的變化方法。
例如: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還有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另外還有陽明病脈癥大小承氣湯及調胃承氣湯,此三承氣湯絲絲入扣的變化等等,在《傷寒論》巨著中比比皆是。因此正是張仲景繼承了《內經》的理論精華,并且融合了臟腑、經絡、氣化理論建立了完整、完善的辨證理論體系。歷代醫家無不傾心折服,也未見有誰能超越此范疇,可謂光耀千古。反觀蔣老刻意否定《傷寒論》是無知的表現,只能說明他沒有認真的去領會其精華,蔣老針法雖有一定的見地,但缺少的就是《傷寒論》中的系統的變化,蔣老的針法只是適合經絡敏感者,難道不是經絡敏感者就沒有辦法了嗎?其實只要在能得氣的情況下,就應該有辦法達到好的療效。另外蔣老的治神針法,筆者認為蔣老應該少用。畢竟這是比較消耗自己先頭及后天精氣神的針法。
針藥雖殊,其理則一。雖然在用針和用藥是二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但它們的中醫理論是完全一致的。《傷寒論》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及用藥準則,用針的原理也是如此,難道能超越六經辨證的體系嗎?所以我們用針也應該有進退變化,按照《傷寒論》的辨證體系進退自如,層層推進,變化則絲絲入扣,這樣才能真正領會《傷寒論》的精神,形成與《傷寒論》相呼應的系統性的針法。
針藥雖殊,其理則一,是指針灸與中藥雖然是中醫治療的不同手段,但他們的中醫理論與辨證是一致的,與西醫無關?!秲冉洝分须m然言針灸十之七八,但更多的是講解中醫理論根源,講解古人如何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從長期觀察實踐中摸索出《內經》中的中醫理論,所以筆者一直談到《內經》是中醫的根源,而張仲景《傷寒論》,則在《內經》的理論基礎上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和用藥準則。這就是張仲景<傷寒論>的二個偉大創建。內經講補瀉,也必須建立在辨證的基礎上,針灸理論如果能結合傷寒六經規律,則使針法更加有規律可循,使自己中醫理論更加扎實,能分析抓住疾病的進退發展規律,筆者認為應該融合<傷寒論>的辨證思維,能了解分析疾病進退規律,再結合針法使自己的針法也形成系統的進退變化。
筆者的本意就是應該將《內經》理論及其針法和《傷寒論》六經辨證系統有機的融合起來,以《內經》開、闔、樞理論來形成表有陰陽、里有陰陽、半表半里有陰陽的三陰三陽證型。張仲景正是發現了這一規律,進而結合六經六氣奧義。由生理尋病理、由病理探病機、由病機摸病情、由病情落實到病位,創造性的提出六經辨證,由此把臟腑、經絡及其所產生的氣化功能融為一體,通過千姿百態的辨脈證,作了生理及病理的高度概括,究其根源仍離不開<內經>的理論及五運六氣之氣化。
蔣老看了筆者的系列文章后,曾來電交流,筆者就以此帖(筆者與解兄的探討)來提示蔣老,希望蔣老通過此文,能形成有系統變化的針法,這樣就不會被所謂經絡不敏感者所難倒。其實究其根源無所謂敏感不敏感,其實多想一下,為什么年輕者都是敏感者,年紀老者為何大多是不敏感者,疑惑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