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穴位圖:(共45穴,圖1)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
圖1 足陽明胃經穴位圖
循環圖
圖2 足陽明胃經循行圖
2、經脈循行:起于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與足太陽經交會,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齦內,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于頦唇溝承漿處,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頜大迎處沿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上關,沿發際,到達前額(前庭)。
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過膈,屬于胃,聯絡脾臟。
缺盤部直行的脈:經乳頭,向下挾劑旁,進入少腹兩側氣沖;
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里向下到氣沖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里)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跗部支脈:從跗上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圖2)。
3、主要病候: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饑、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髕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
4.常用腧穴:
圖3 四白、地倉穴 圖4 大迎、頰車、下關、頭維穴
四白ST2
位置: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分布著面神經分支,正當眶下神經處。
地倉ST4
位置:口角旁0.4寸。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面動、靜脈。分布著面神經分支,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神經的末支。
大迎ST5
位置:下頜角前下面1.3寸,閉口鼓腮,當下頜骨邊緣 出現一溝形處。
血管和神經分布:前方有面動、靜脈。分布著面神經和頰神經。
頰車ST6
位置:下頜角前上方1橫指凹陷中,咀嚼時咬肌隆起處。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咬肌動脈。分布著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下關ST7
位置:閉口,鶴弓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處。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面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分布著面神經鶴支及耳顳神經分支
頭維ST8
取穴:在額角發際,神庭穴旁開4.5寸。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分布著耳顳神經之分支及面神經顳支。
屋翳ST15
位置:第二肋間隙,前正中線(紫宮穴)旁開4寸,位鎖骨中線上。
血管和神經分布:血管分布同庫房。正當胸前神經之胸大肌分支處。



圖5 天樞穴 圖6 犢鼻穴 圖7 足三里穴
天樞ST25 大腸募穴
位置:臍旁2寸。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分布著第十肋間神經分支
伏兔ST32
位置:伸膝時,在髂前上棘與外膝眼的連線上,距髂骨上緣6寸。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為股前皮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分布處
犢鼻ST35
位置:屈膝時,當髕骨下緣,髕韌帶之外側凹陷處。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分布著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支。
足三里ST36 合穴
位置:在犢鼻直下降寸,于脛骨前緣旁一橫指,凹陷處取之。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脛前動、靜脈。分布著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附注]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上巨虛ST37 大腸腑下合穴
位置:足三里穴下3寸,脛骨前肌上,當脛腓兩骨之間。
血管和神經分布:血管、神經的分布同足三里
下巨虛ST39 小腸腑下合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側之中央再下一1寸處,當脛腓兩骨之間,距脛骨前緣約0.5寸,在犢鼻下9寸,條口穴下1寸。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脛前動、靜脈。分布著腓淺神經分支及腓深神經。
豐隆ST40絡穴
位置:外踩上8寸,條口穴外1寸。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分布著腓淺神經
解溪ST41經穴
位置:在足踩關節的前面,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當趾長工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陷中取穴。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脛前動、靜脈。分布著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
內庭ST44 榮穴
位置:在第2、3趾趾縫間,當趾蹼緣的后方取穴。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足背靜脈網。當足背內側皮神經外側支分為趾背神經處。
厲兌ST45 井穴
位置:第2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血管和神經分布:有趾背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分布著腓淺神經的趾背神經。

圖8 足陽明胃經穴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