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遺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人體科學奧秘。太極拳理論同我國“五經”之首的《周易》,道家陰陽學說,中醫基礎理論有密切的關系,太極拳實質是調節人體陰陽均衡的運動,把自然界的五方、五時、五氣、五化與人體的五臟,五味、五志等用陰陽五行運化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以五臟為主體,順應五時、五氣的,人與自然界相對應的五個功能系統,達到陰陽協調中和,不治已病治未病,治養結合,以養為主的治病健身目的。
關健詞:太極拳、《周易》,冶病 太極拳,太極拳冶病,人體陰陽均衡,治養結合
太極拳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太極拳的增強體質,祛病延年,深受國內外群眾歡迎。據了解,全國已有幾千萬人在練習太極拳。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各國都出現太極類拳熱,這除了太極拳確實是一種治病健身的體育運動項目之外,更主要是太極拳本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遺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人體科學奧秘,有待近代人進一步揭示和探索。本文僅以膚淺的體會,試談太極拳的治病健身機理,旨意在于拋磚引玉。
一、太極拳與《周易》、道家陰陽學說的關系。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代關于研究宇宙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的中國自然哲學典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開山著作,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就被列為“五經”之首,它以太極為宇宙觀、以象數理為其思維工具和方法。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其關于萬物統一性的理論形式,表達了對大千世界的認識。幾千年來,《周易》的基本思想融到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之中,滲透到古代社會科技的各個領域,如滲透到開文地理、歷法、人事、醫學、武術、軍事、建筑等領域,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調。太極拳也不例外,以周易六十四卦作為太極拳的基本理論。
所謂太極,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謂天地未分之前,天地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實際上是指無極生太級,就是老子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陽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古代陰陽學說,早把萬事萬物都抽象化為陰陽屬性,陰陽兩爻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每卦都包涵著陰陽兩爻的屬性,陰陽兩爻相互轉變,交錯、變化、沖撞,終至媾和,“沖氣以為和”,和而生三,即是“二生三”,卦畫由陰陽兩爻而生第三爻,三爻而生八卦,八種自然現象的相互作用而成六十四卦,象征萬物,即是老子的“三生萬物”,老子的宇宙萬物生成論和術數的推衍是從《易經》的成卦程序,以及易有兩儀,四象、八卦的啟示下衍生出來的,構成道家宇宙本體的基本模式。可見老子道家學說同《周易》同出一源。而太極拳術是根據《周易》和老子道家學說的理論編排和演練,經過歷代拳師的總結和發展,產生出來的太極拳術。太極拳的由來,王宗岳《太極拳論》開章明義就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太極拳論》之后,各流派均把王宗岳《太極拳論》奉為經典,如清代光緒七年李亦畬《太極拳小序》說:“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至今各派出的書,也把王宗岳《太極拳論》列在太極拳經典之首。可見王宗岳對太極拳的發揚光大,其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二、太極拳理論同中醫基礎理論的關系。
我們知道太極作為宇宙結構模式,形象地反映了陰陽、五行、八卦等天地自然的共通規律,包含著極深厚的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領域常以太極圖來作為其原理的圖解和標志。如用太極圖來表示中醫理論的模型是最為恰當的。中醫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克,氣機變化的升降消息,生命活動的周期規律以及生理、病理、治療的模型等等都可用太極圖式表示出來。中醫根據《內經》“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的太極思維方法,將人體的生命狀態分為未病態和已病態兩類,而未病態和已病態又以神經感覺作為劃分的標準,這樣就由未病態、已病態和神經感覺三部分構成了人體廣義病理學說的太極模型。所謂已病態就是“偏陰偏陽”的疾病狀態,它明顯具有痛苦感覺(癥狀)而偏離人有序化的狀態。所謂未病態,就是符合“一陰一陽”的人體狀態,即健康狀態,沒有明顯痛苦感覺(癥狀)的人體相對平衡的狀態,隱病雖潛狀在人體里面,但它尚未破壞人體的平衡,尚未有痛苦(癥狀)的感覺,這類型也屬于未病態的范圍。
中醫書籍《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提出了這兩種人體生命狀態;“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巳亂,治未亂。”人的一生往往是巳病和未病相互轉化的一生。這就是人體的功能病理學說的思想,人體病理狀態通過體象信息表現出來,它包括癥狀信息和體質狀態兩部分。在中醫的診斷和治療中,陰陽五行學說是這些體象信息的邏輯思維和分類的工具。
從中醫基礎理論方面分析,中醫學術體系是一個內外氣息對立統一的人體太極模型,而在人體的復雜保健及疾病控制方面分析,傳統中醫則是通過治養結合的太極模型來指導醫生臨床實踐的。所謂“治”就是對巳病態的結合施治,所謂“養”就是對未病態的攝養修練。中醫自古以來就有治養結合的傳統,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技術,如治病的方藥,針灸、推拿、導引、暗示心理療法、食療、音樂、唱歌、頌經等療法。治未病有調神寧心、養生、運動、導引、攝養術,太極拳運動等項目,通過各種人體調理方法,適應天時變化,做到人體內部五行之氣順應大自然的變化,保障人體內外氣的對立統一,協調中和。
在治養身體的各項運動中,筆者首推太極拳運動,太極拳確實有很多治病健身的奧秘。王宗岳著有《太極拳論》就以《太極圖》為理論依據。用“太極圖”的陰陽哲理解釋拳理,總結太極拳中“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的對立統一辯證規律,這同中醫養生理論相吻合。太極拳拳理遵循《太極圖》五個層次,首層為圓形,意思為“無極而太極”指太極拳開始時,心中泰然,抱元守一,氣歸丹田,陰陽動靜,進退悉具其中;第二層意思中間分為陰陽,各得其中,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喻拳之柔中有剛,動中有靜,互為其根之意;第三層意思為五行順布,前進屬火,后退屬水,左顧為木,右盼屬金,守中為土。第四層意思通過人體對應協調中和作用,如前進之中必有后撐,向左必先向右,上下對拉拔長等動作,長期訓練,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內氣外放,外氣內收的感覺。通過內外氣的交換,運用五方五行之氣,調養人體五臟之氣,如東方屬土養肝,南方屬火養心,西方屬金養肺。北方屬水養腎,意守中土養胃。事實上,中醫學充分吸收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將“四時五臟陰陽”的理論核心運用于人體科學研究之中。“四時五臟陰陽”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它把自然界的五方、五時、五氣、五化與人體的五臟、五體、五色、五音、五味、五志等用陰陽五行理論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了以五臟為主體,順應五時、五氣,人與自然界相對應的五個功能活動系統。第五層意思表示人與自然融合在一體。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處處有太極,太極之氣,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因此,古人把這些萬事萬物,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高度概括,抽象化為太極圖,用于理解、領悟和感知太極之義。
中醫基礎理論運用太極陰陽消長的規律,發現人體的生命活動與年月日時(四柱)的周期變化有著相應相合的內在聯系。《素向內經》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人身法天象地,氣血盈虛消息與天地造化同途。”比如一年中人體陽氣的消長與四季日照氣溫的自然循環有關。這一重大的發現,更加印證了太極拳不單純是練方位的陰陽消長,同時也是練時空的整體陰陽消長。因此,對太極圖的理解不能單純平面靜止的理解,而是遵循宇宙規律陽順旋、陰逆旋動態中立體圓球之中去理解領悟,這對我們練習太極拳有著更深層次的體會。
三、太極拳實質是調節人體陰陽均衡的運動。
久練太極拳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練習太極拳有助于人們的身體姿勢,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練功主要環節是調心(意識鍛煉)、調息(呼吸鍛煉),調身(姿勢鍛煉)所組成。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調心在三者之中起著主要的主導作用,三者在意識的主動控制下,發揮整體功能作用。
練功機制很復雜,特別是對于內氣,至今尚未能作出[完整的科學解釋。 筆者認為內氣確實客觀存在,只是人們對于經絡的敏感程度,感受的不同程度而有所不同的理解。其實一個人的生命活動,離不開大自然環境和周圍的社會環境,大自然環境的寒熱、暑濕經常處于變動之中,社會環境的世態炎涼、人情冷熱、利害沖突也不可避免地隨時在變遷。然而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察,人體的一些基本生理指數,如體溫、脈搏、呼吸頻率,經常處于一種相當穩定的狀態。如果這些指標超出正常范圍,便標志著人體可能巳經轉入病態,嚴重者可以導致死亡,這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不但是人體生命活動所賴以實現的,而且是人體各個器官系統相生相克進行反應的結果。例如當皮膚出汗多的時候,腎臟排尿量便減少,這種可以自動調節的穩定狀態,生物學者稱作“穩態”,在中醫理論中,則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論述,其中“陰平陽秘 ”所刻畫的狀態很明顯地指的就是“穩態”。如果這種協調平衡一旦破裂(陰陽離決),生命便不能維持(精氣乃絕)。
當我們進一步仔細觀察時,就又會看到,同樣的環境變化,不同人的反應卻不完全相同。例如同樣的氣候變化,有的人不在乎,體溫、脈搏都正常;而有的人卻受不了,甚至得病,體溫、脈搏都發生了變化。得了病,年輕人可能很快痊愈,體溫、脈搏又都恢復原態;而有些老年人,可能就由此一命嗚呼,這自然將會使我們看到對于穩態的維持能力,或者說實現人體各種調節功能,使之趨于“穩態”的能力,在不同人體上是有所不同的,那么,有沒有辦法加強這種能力呢?我們的祖先經過多少年代的摸索,找到了很多好辦法,其中就是太極拳運動,它集古人的 “導引吐吶煉丹”的大全,是一種身心兼練的養生之法。“導引”有“導氣 和,引體”的意思,久練太極拳,可以使人體陰陽協調平衡,主要表現方面:
一是太極拳運動是體勢穩態的鍛煉,太極拳體勢要求“站如松,坐如鐘,走如風”。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通過人體重心的垂直線落在一個均衡的位置上,否則人就會摔倒,均衡點掌握得越好,則體勢越穩,如果人體重心的垂直線恰好落在兩腳之間,無過不及,不過前,不過后,不過左,不過右,則挺立如青松,根深入地,氣勢凜然。如果在靜態下,保持這種穩態可能比較容易,如果在體勢不斷變動的情況下,身體各組成部分變換虛實,各關節螺旋纏絲絞轉,要求始終保持體勢穩態則很難,必須長年累月的修煉才能做到。
二是太極拳生理穩態的鍛煉。人的生理活動最容易的是呼吸,古人所講的“吐故納新”,正是從鍛煉呼吸入手達到增強生理穩態的一條捷徑。練功到一定程度,體勢達到較好的水平,這時全身的肌肉群呈現一種松而不懈的狀態,促使末梢血液循環的改善,使得各個器官組織的供氧也比較充分。這種狀況反饋到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呼吸中樞的興奮性降低,呼吸自然就變得慢而勻細。勻細而深緩的呼吸動作,完全借助胸膈肌的一升一降,而胸膈肌有節奏的徐升徐降,為腹腔臟器又造成一種良性按摩的信號,使腹腔臟器的活動處于最佳狀態。練功者有時可以自己聽到腸鳴音的增強或自我感覺到食欲良好,這些都是不難達到的境界,內臟這種最佳狀態的信號再通過神經系統反映到高級神經中樞,對解除高級神經中樞的緊張狀態乃是一種良性的循環,同時內臟活動的最佳狀態,對傳遞和疏通各經絡,起著良好的作用,筆者在練功過程中,經常感到手掌有針麻刺痛之氣排出,對外界之氣產生良好的交換循環,這都是疏通經絡的具體表現。
三是太極拳運動是心理穩態的鍛煉,這也是最核心的環節。人類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是高級神經中樞,主要是大腦。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是億萬年生物進化的產物,人類進化的優勢,主要集中大腦,大腦在太極拳運動中,通常用“意念”這個術語來表達。意念活動和呼吸,心跳等生理過程有共性,又有很大的差異,主要之點是它更多地與社會生活相關。練功者講究意念純正,品德端正,要摒除患得患失的雜念,才能意念專注,才能獲得練功的真正效果。太極拳講究“意到氣到,氣到力到”,這并不是虛妄之言。練功到一定程度用意念專注對方身體各部位,用氣可以感知對方身體狀況,準確率視意念專注的程度和發氣的太小而定,可見人體之氣本身是一種神秘的物質力量,這里面有很多尚待研究的奧秘。佛道儒三教都強調“修心養性”,講究“行善積德”,這并不都是封建迷信的觀念,客觀事實證明人“心善少作惡夢”,多行善積德之人,潛意識經常都處于良性穩態,均衡,“平生不作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很多事實表明:心理活動確實能夠影響生理功能,而生理功能的正常與否對心理活動也能產生明顯的作用。心理活動的趨于穩定,可以通過意念活動達到自我調節、自我均衡的境界,可以避免惡性信號的刺激,增強抵抗周圍環境干擾的能力。在中醫養生的要領中有所謂“恬淡虛實、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何來?”因此經常保持這種穩定的心理狀態,必然產生良好的生理效應,這就是太極拳運動注重“調心”的實質內容。
總之,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整體,自然界的變化也必然影響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化。而太極拳運動是一種合乎自然界變化規律,是一種合乎中醫生理和體育原理的健身運動,是人生治養身體的有效手段。這對于調節均衡人體陰陽、治病和健身起著積極作用,很值得推廣的全民健身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