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7點,廣州中醫藥大學針推太極隊在綜合樓101舉辦了講座——太極拳的練習與提高,主講人為針推太極隊總教練——張志剛教練。盡管周五下午有常規訓練,但大家還是早早地來到了現場。
“醫武同源,互相滲透,醫是武之根,醫武結合,醫耀武榮,醫是武之宗,醫與太極拳之關系源遠流長”。
教練用一幅太極拳流派發展演變圖向我們清楚地介紹了太極拳的發展史,并詳細介紹了陳氏太極拳的特點: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竄蹦跳躍,松活彈抖,纏繞螺旋,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教練強調,真正練好太極拳包括三要素:師資,天資,苦練加巧練,其中師資尤為重要,是三者的前提,除此之外還需要五心:敬心,信心,決心,恒心,耐心。
接下來,教練講解了太極拳各個階段練習的特點。
一階段:熟練套路,明確姿勢。《拳譜》所說:“靜養靈根,氣養神”,所謂“養根”的“根”就是根本。要注意身法,初學者不得要求過高,不可操之過急;
二階段:調整身法,周身放松。“身法”是指練拳時對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則,這個原則是在周身放松的條件下,方能做到,所以二階段的練習著重放在放松上。要做到立身中正,沉肩墜肘,屈膝松胯,呼吸自然。
三階段:疏通經絡,引動內氣。陳鑫在《太極拳論》中說:“氣者,生之本,輕者,氣之路,經不通則氣不行也”以氣運行,一氣貫通”,此階段的的練習,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僵硬、丟頂等毛病,從而影響內氣的流通,使氣難到梢節(即手足指端),所以在練習中要注意用意念引導,如往里合,以手領肩,肩領肘,肘領腰;如往里催,以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當然,練太極拳還有更高層次的階段,但到達三階段已屬不易。
教練還邀請了一些同學上來示范并耐心的為同學糾正錯誤,小編聽完只覺醍醐灌頂。
“醫武同源,以武養德,以武育人”,教練強調,我們要牢記隊訓,不忘初心。
到了提問環節,現場觀眾迫不及待地向張志剛教練提出自己的疑惑,尋求解答。
不知不覺,講座已接近尾聲。張志剛教練和我們分享了學拳的心得,讓我們收獲頗豐。
隊長為教練送上精美禮品

大合照
聽完講座,相信大家對太極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希望接下來的日子里大家好好練拳,從練拳中理解太極拳的精髓,把太極拳傳承下去,讓太極拳的文化越傳越廣。
Sweet Memories
針推太極隊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13個年頭。
在這一路上,我們不斷反省,不斷改進,不斷奮發,始終堅持“以武養德,以武育人,醫武同源”的信念讓太極拳走進校園,走入生活,走進國人的內心,這也將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而我們的張志剛教練(陳正雷大師入門弟子,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中國武術協會會員,中國武術六段,國家一級武術裁判員、中國一級武術教練員。)則是每周五都會從香港趕過來,親自教我們練習太極拳,并糾正我們練拳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經過教練多次指導,我們慢慢加深了對太極拳的理解,也漸漸地開始感受太極拳的博大精深。而隊友之間,也因為太極拳開始熟悉起來,逐漸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附
學拳須知
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心不斂束,何能學藝。
學太極拳不可狂,狂則生是非。不但手不可狂,言亦不可狂,外面行跡必帶儒雅風氣,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
學太極拳不可滿,滿則招損。俗語云:“天外還有天”。能謙則虛必受教,人豈不樂告知以善哉,積眾以為善,善斯大矣。
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智情理終于茫昧,即承上啟下,處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不靈,動一著自成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與太和元氣終難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