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动作大片在线免费看排行榜/www.日韩精品.com/日韩精品午夜/国产91视频免费看 - 精品国产一二三

張茂珍先生論松活彈抖

類別:拳經拳論 更新時間:2010-12-06 瀏覽次數:5173 中醫太極網

 

太極拳的剛柔,在陳長興、陳鑫《拳論》中,已有詳盡精辟的論述。但有些太極拳習練者對它的內容把握不準,未能正確理解,致使在太極推手中出現如牛之相抵的現象,大多數人都以拙力相待,不知“己根欲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與太極拳以柔克剛、剛柔相濟之理相悖,背道而馳,失去太極拳不丟不頂,內外渾然一圓之根本。為此下面就太極拳的剛與柔談一點自己的看法與體會,供太極愛好者做為參考。

什么是太極拳的剛柔?簡言之,“剛”就是以腰為軸,利用太極拳的纏絲勁,牽動丹田充溢之內氣,在瞬間發出的爆發力,亦稱彈簧勁。這種勁是通過長時間周身放松、拉長、用柔緩的動作,在去僵求柔中,練出的先天自然之氣(丹田之氣)所產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柔”,《拳論》講“運動之功久,則化剛為柔、練柔為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可見柔并不是松軟,而是去一份拙力、蠻力、得一份柔勁后的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精髓,非千錘百練、天長地久,不易輕得。

太極拳的初級階段,動作講究緩慢、姿勢要求柔軟,往往給不知道太極理論的人造成一種錯覺­——“太極軟綿綿的,是老年人練的,只是花拳繡腿,根本不能運于擊技”。要知道柔軟只是練太極拳的手段而已,不是它的終極目標。這如同練“一指禪”“單掌擊石”等功夫,一開始就讓你靜坐、站樁聚斂內氣一個道理,功成后的威力不言而喻,能說練“靜座”“站樁”不能技擊嗎?

太極拳的練習,第一步就要去僵求柔,徹底摧毀人體長期養成的拙勁、蠻力。例如每個人從小的時候,要拿起一個重物、重東西,就得用拙力。日久就養成了鼓勁拿重和舉重的習慣,鼓勁實際上是努勁,在太極拳術語中叫它拙勁。在太極拳練習中,起步就要求身體放松,動作慢、緩、柔,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全身放長產生彈簧勁,才能引動體內之真氣,使內氣鼓蕩于周身,怎樣才能達到這種程度?

陳鑫《拳譜》規定:“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塌腰、沉肩墜肘;松腰圓檔、開胯曲膝;神聚氣斂、身手放長“。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首先讓人們在意識上通過相反方向拉開,使身軀有放長的感覺;進而又讓人們頂勁虛領,松胯塌腰,使背部得以拔長;沉肩墜肘、松腕實際上從肩與肘的放長、肘與腕的放長使整個手臂得以放長;開胯屈膝是腿部的放長。每個人都知道小臂、大臂、小腿、大腿是骨骼組成的,沒辦法拉長,但連接它們的腕部、肘部、肩部、胯部、膝部等關節外都是筋連接的,為何能拉長?通過有形的拳架動作套路,以一念代萬念,達到心靜如水、意氣平和,放松的動作配合呼吸,意到氣到,才使身體產生拉長的感覺。隨著動作姿勢的規范化,引得丹田之氣愈來愈足,這種拉長、發脹、發麻、發沉、如貫水銀的感覺越來越明顯。勁為何物?勁是內氣充足在外的表現,這種勁不是拙勁,而是外似非常緩和、柔綿的拳勢引得的內氣,散布于身體四肢的鼓蕩。因此古人把通過規范的拳架加上意念,配合外呼吸,引得體內先天真氣(丹田之氣)在身體各部位鼓蕩的過程,叫煉鐵成剛的過程,拳譜說:“運勁如百煉剛,何堅不摧”。“極柔軟,然后極堅鋼”。“外操柔軟、內含堅鋼、常求柔軟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鋼;非有心之堅鋼、實有心之柔軟也。”由此可以說專氣致柔只是一個練拳的過程,不是太極拳的最終目地。

談太極拳的剛與柔,實際上是談太極拳的陰與陽,從圖1可以看出:(一)太極圖是一個圓,圓中的正余弦曲線(波浪線)把一個圓分成面積相等的兩部分象魚的形狀,命其名為陰陽魚。“五陰并五陽”的陰陽魚組成了環環不已的太極圖,陰魚代表陰、柔;陽魚代表陽、剛。從陰魚的尾巴開始隨著柔的增加,到極柔時,陽魚的尾巴又出現了。柔極才產生剛,所以練太極拳第一步要求去僵求柔,(二)把循環無端的萬物之理用圓圈表示,陰魚的眼睛屬陽;陽魚的眼睛屬陰,在拳中表示剛中有柔、柔中有剛。

陳鑫把剛與柔的劃分,運用于擊技方面的攻擊力大小,利用太極拳原理這樣說:“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唯有五陰并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說明只有陰與陽相等,即五陰并五陽,剛與柔相濟時,拳才合于太極,方可稱太極拳,在此之前,實屬軟拳或硬拳,真正的太極拳功夫是經過練剛(硬)致柔、柔極生剛、剛極又生柔、剛柔成半、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的渾然太極境界。所以要真正弄清太極拳的剛與柔,就要弄清此拳為何稱其太極拳,只有明白了太極拳的含義,就可以明白太極拳的剛與柔。

只所以稱其拳為太極拳者,在拳架的一招一勢、一呼一吸、一開一合的動作中,都寓示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互為其根,不可分為兩半的自然規律。“里往外開者皆屬陽、外往里收者皆屬陰,故凡外擊者為陽、內引者為陰。拳勢內,外開者蓄而不發、內收者引而不擊、而擊搏之勁自然藏于引進之中,惟其如此,故愈練而愈精密細巧。剛柔互運、虛實滲透、久練純熟,無端緒之可尋,無跡象之可指,斯為得太極之真諦。”

加圖2所示。太極拳每一勢的定勢,是柔到剛的終止點,從呼吸和發勁而言,此處一般都以音助外呼氣,發勁,從動作形體而言:此處表現為六合狀態;從速度而言:此處較快、屬剛。由上勢轉下勢的過程,是轉關折迭柔運的過程。從呼吸和發勁而言:此處一般都以吸氣為主,續勁;從動作形態而言:此處表現得較柔、較慢,是開的過程。從柔到剛、從剛復柔在螺旋式纏絲運動的輔助下,手法上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摺迭;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相連不斷,往環無端,“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一氣呵成。”不只拳如此,其實世間萬事萬物都沿正余弦曲線呈波浪式涌動前進。

長興公說:“夫拳術之內用,氣與勢而已矣”以意行氣,以氣摧形,“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氣弱者取乎勢之柔”隨有形的拳勢、意念、呼吸開合有別,定勢動作表現其剛,轉換動作表現其柔,如圖2所示“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定勢至剛處主攻,轉換復柔時主化,“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要懂得化勁、發勁、分清剛柔在每一招勢中的運用,在具體招勢中如何區分剛勢、柔勢呢?長興公說:“四肢發動、氣行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在談到至剛發勁處,與續勁摺迭行柔中如何掌握剛與柔的關系時說:“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摧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折、空、 、 、擠、按,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

只所以稱其太極拳者,太極拳十三勢完全合乎太極八卦五行圖。手法上的四正(屬陽) 、 、擠、按與八卦圖中的坎、離、震、兌四正方相合;四隅(屬陰)采、 、肘、靠與八卦圖中的乾、坤、艮、巽四斜角方向相合。步法上的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合,一著一勢、均不外乎陰陽,所以命名為太極拳。如圖3所示。

剛柔相濟的太極拳功夫反映在技擊上,它完全是一種大將風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到“五陰五陽”的功夫時,人完全象一個皮球,只要你推得輕,它就回得輕,如果你拼命狠推,它的反擊力就越大,你打擊得愈重,它把你彈得愈遠。究其實質而言,皮球里面只是一氣而已,外面是橡膠,人為何也能如此?長期的太極拳運動,引得內氣鼓蕩于四肢,柔極生剛所致。大家看到過滿載幾十噸貨物的汽車,支撐它們的只是輪胎,輪胎是方還是圓?是圓。輪胎里面是鋼筋還是水泥?不是,只是空氣。是什么力量牽動如此重的貨物運行呢?還是氣——是發動機燃燒汽油而產生“內氣”,通過它的運動,牽動機械運行的。火車力量大不大?大。是什么力量?是蒸氣。載的貨物重不重?重。是方的還是圓的去支撐?是圓的鐵輪。所以太極拳講求“立身中正”圓活的自然身法,太極圖用圓表示。足見圓符合運動力學,又符合于自然規律。太極拳似水,水極柔又極剛,水可使山岳成平地;水可使高樓大廈成泥沙。太極拳似風,風能說不溫柔?但剛起來可以使一座城市,霎那間成一堆廢墟;也可使世間萬物無影無蹤。這就是柔中寓剛,柔極生陽之理。

太極拳的剛柔相濟(五陰并五陽的太極功夫)階段可以使身體蚊蠅不能落,滴水不能沾(此兩句形容太極功夫的靈感,圓滑之意)。外不見其形,只通過“吭”或“哈”的一聲,可以使人跌于丈余之外。陳鑫老師說:“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于無跡之謂也。其為功也多,故幫其成也難”。難在什么地方?難在剛柔的準確把握上,此拳不可以柔名,日久恐流于滑拳也;亦不可以剛名,日久恐流于硬拳也,難在剛柔相濟的“中和”上,“運動之功久,則化剛為柔,練柔為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

風與柔是太極的陰與陽;剛與柔是太極拳的靈魂;剛與柔是太極拳的精髓,習練太極拳抓不住剛柔相濟的特點,一切的一切都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太極拳習練者不可不知。

 

 

微信掃一掃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