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傳統,發展將失去根基
類別:拳經拳論
更新時間:2007-08-23
瀏覽次數:4535
中醫太極網
人類強調發展,同樣重視傳統。沒有發展,社會將停滯不前。丟掉傳統,發展將失去根基。在全球化趨勢下,保持民族的文化傳統、體育傳統,對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體育的多樣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大致是出于這一考慮,在武術進入現代體育運動場后,尤其是在提出競技武術力爭進入奧運會的口號后,人們對弘揚傳統武術和保持新編武術的傳統特色,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一些文章擔心,很多瀕臨失傳的傳統武術拳種和武功,可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消失;還擔心新編武術項目失去傳統特色后將會淪為武舞,或者演變成中國式的自由體操,或者異化為自由搏擊。與此同時,人們也在反思傳統武術的現狀,探討傳統武術發展的走向。本文著眼于尋求傳統武術發展的途徑和方法,擬從傳統武術的魅力、對“傳統武術”含義的再認識、傳統武術的時代特色與武術傳統的發展趨勢三個標題著筆,展開討論。
一、傳統武術的魅力
傳統武術的魅力表現在多方面。諸如,傳統武術——有著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和鍛煉方法,而且對練習場地和運動器械的要求不高,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不同個性、不同階層的人都可從中選擇到適合個人練習的項目;——有著歷經數千載實踐驗證的防身、強身和修身功能,習者可以按照各自的需要去追求鍛煉的目的;——有著濃郁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習者可以從中體悟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等等。這些眾所周知的常識已無須贅述。這里只結合傳統武術理念的出現和傳統武術一詞的盛行,來看看傳統武術的魅力。
傳統武術的理念,大致在上個世紀初葉才出現。當時位居濟南衛戍司令官、濟南鎮守使的馬良(1878-1947)邀集一些武術名家,以武術動作為素材,借鑒西方的體操和兵操的形式,新編成適于集體操練的武術套路教材,命名為《中華新武術》(簡稱“新武術”)。并且,一邊開設“武術傳習所”進行推廣,一邊通過教育部將其列為學校體操(體育)教材。與此同一時期,1915年4月在天津召開的“全國教育聯合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了北平體育研究社許禹生等人的提案《擬請提倡中國舊有武術列為學校必修課》,教育部明令“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
未過多少時日,馬良的“新武術”夭折了?!芭f有武術”或“舊有武技”卻一直流傳至今。馬良“新武術”夭折的原因非只一種,筆者將另文分析。本文僅以此例說明當時公文和言談中的“舊有武術”或“舊有武技”,應是通過以“舊有”和“新編”對應。所謂“舊有武術”或“舊有武技”,也就是今天所謂的“傳統武術”。馬良“新武術”的夭折,從一個角度反證出了傳統武術的魅力。
何時在武術一詞的前面冠上傳統二字,構成“傳統武術”這一復合詞,現在還難論定。在記憶中,到了上個世紀末葉,“傳統武術”一詞,才引起人們注意,并逐漸成為使用率極高的武術用語之一。
1979年1月,國家體委發出了《關于挖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同年5月舉辦“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展示“武術遺產”中的運動內容。此后,每年或隔年舉辦一次“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共連辦了7次。大會規程明確規定,“凡各地區群眾中流行的傳統拳術、器械、對練等優秀套路和各項拳術的基本功,內容健康,均可參加表演?!庇谑?,“武術遺產”中的運動內容等同于“各地區群眾中流行的傳統拳術、器械、對練等優秀套路和各項拳術的基本功”。簡言之,這里的“遺產”與“傳統”有同等含義。據此,凡國家體育(武術)行政管理機構和教學訓練單位,為教學、競賽和普及需要而新編的各類拳、械套路等武術項目,不屬于挖掘整理內容,也不能參加“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把“武術遺產”與“傳統武術”交替使用的情況,時有所見。顯然,這種提法的基點在于以“傳統”對應“新編”,而將流傳至當時的“舊有武術”內容統稱之為“傳統武術”。這一認識與20世紀初以“舊有” 對應“新編”相較,留給人們的印象是“舊有”即“傳統”。
經過這次歷時數年的挖掘、整理活動,人們發現:此前似乎無人問津處于自生自滅狀態下的“傳統武術”,以其誘人的魅力,一直吸引著千百萬傳習者。在1986年3月召開的武術挖掘整理總結會上,展示了這次全國性武術挖掘整理活動的成績。其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編寫的《拳械錄》和《武術史志》等651萬多字,錄制70歲以上老拳師拳藝394.5小時,收集得武術文獻資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實物29件。并且,確認了129個“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
更為引人注意的是,隨著武術挖掘整理活動的展開,各地民間涌現出了眾多的單項拳種研究會。僅以北京市為例,繼1982年成立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八卦掌研究會后,很快就發展起40多個單項拳種研究會。各地以傳授某種傳統拳技和武功為號召的民間武術館校,也迅速發展起來。有調查說,分布于各地的民間武術館、校、社多達12000多所。其中,有些武校的學生多達數千人,個別武校的學生高達1萬多人。
此外,伴隨著“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的舉辦,民間武友和地方政企自籌資金舉辦的傳統武術聯誼、表演、競賽活動,也在各地蓬勃興起。其中,河北邯鄲.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鄭州.登封國際少林武術節、北京.文安國際八卦掌聯誼會、山西國際形意拳交流比賽大會、青島國際螳螂拳交流比賽大會都已舉辦多屆,還有滄州、深州、濟南、廣州、武漢、南京等等地方,也都舉辦過以傳統武術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性、全國性或跨地區性的交流和比賽活動。發展到目前,一些單項拳種的交流比賽活動,已形成順屆連辦的定例,每屆都能吸引上千人或數千人的參與。
在計劃經濟占居主導地位的幾十年中,國家用于體育事業的經費大多花在實行“舉國體制”的競技體育上。國家各級武術行政管理機構撥得的那點為數不多(因是非奧運會項目)的經費,也主要用于新編武術項目的訓練、競賽活動和日常工作。在這樣的環境中,雖然傳統武術活動的組織者要自籌資金,參與者要一切自費,求學者還要交納學費,但卻也能綿延發展并呈現出上述轟轟烈烈的盛況,不能不說傳統武術有著無窮的魅力。
二、對傳統武術含義的再認識
在上文引用的文獻中,涉及“傳統武術”含義的詞句有:“舊有武術”、“武術遺產”、“各地區群眾中流行的傳統拳術、器械、對練等優秀套路和各項拳術的基本功,內容健康,均可參加表演?!焙單鲋渲谐司唧w的技術內容外,還包容有時間、空間和意識三方面的含義。這三個含義,也正是構成“傳統”的三個要素。下面,我們借助這一剖析,用發展的眼光,再次對傳統武術的含義進行認識。
以發展的眼光看“傳統”的時間要素,“傳統”是個發展過程,是在一定的歷史光陰中形成并延續的。不能在時光中延續的現象,不可能形成傳統。上文所謂“舊有”的、已故去的前輩留下的“遺產”、“可參加表演”的,都說明“傳統”是過去傳留下來而今還有人繼承著的。依發展的思路而言,“傳統”的時態不僅要有過去時、現在時,也應有未來時。我們應該從思考“傳統武術”在當代的發展及其走向未來的趨勢著手,去探索傳統武術的前進途徑。
以發展的眼光看“傳統”的空間要素,“傳統”是在生活于一定地域的民眾(民族)中形成,并在這一地域中流傳著的現象。失去了傳承地域及生活其上的民眾,就等于失去了“傳統”的載體。前文所謂“各地區群眾中流行的……”,就表明了某一傳統武技是在一定地域的民眾中形成和傳習著的。依發展的思路而言,一種優秀的“傳統”一經形成,不僅能在其發祥地流傳發展,還有可能傳入其他地域和其他民族中,乃至發展為全球的、世界性的“傳統”。目前流傳較廣的拳種,均是循著從發源地逐步傳向大江南北,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途徑發展開來,就是明證。“武術源于中國,屬于世界”是對傳統的空間要素的最佳詮釋。
以發展的眼光看“傳統”的意識要素,一定的“傳統”是在一定“意識”標準的反復選擇中,得以長期保存流傳下來的文化現象。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要求“優秀套路和各項拳術的基本功,內容健康,”才能參加表演。其中,評定內容是否“優秀”、“健康”的標準,皆屬意識范疇的問題。一般來說,支持某一傳統的意識,同時也是一種相應的傳統意識。這一傳統意識,是人們在世代承襲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導向性的潛意識”,具有支配人們自如地運用相似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去看待和處理一定事物的作用。從而,使得在漫長時空中發展著的一定事物,形成了一定的傳統模式。
支持傳統武術形成和發展的傳統意識——“導向性的潛意識”是什么呢?1930年修訂本《辭源》解釋:“武術,猶言軍事。文選南朝宋顏延年(延之)皇太子釋奠會詩:‘偃閉武術,闡揚文令?!蠖嘀笍娚?、自衛等技擊之術?!边@一解釋,大致反應了千百年來支持傳統武術形成和發展的傳統意識——“導向性的潛意識”。
依發展的思路而言,“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人的意識”。人們的意識是隨著社會發展而演進、隨著物質環境不同而改變的。南拳、北腿間的技術差異,與拳術創編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環境就有著不可忽略的關系。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制定的“優秀”標準,也不可能等同于武術作為軍事技術時的標準。就是在同一時代,優秀的標準也會因人而異。明代著名武術家戚繼光就以“著著實用”為優秀的標準,批評以“滿片花草”為優秀標準的花法武藝。在武術整體進入體育運動行列的當代,支持著傳統武術不斷發展的意識——“導向性的潛意識”,也必然隨著生存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而演進。從整體上說,在冷兵器時代,把武術定位于“軍事技術范疇”,把攻防動作視為殺敵護身的招術,練習技擊之術的目的是降服敵人。當今把武術定位于“體育運動領域”,把攻防動作作為運動內容(或素材),練習技擊之術的目的是強身、防身、修身。兩相比較,練習的內容大致相同,但由于定位和目的變了,指導武術走向的傳統意識也將隨之演變。導向性意識的演變,必將導致在傳統武術基礎上出現創造性的發展。
總之,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武術,傳統武術并不是物化的“遺產”;而是動態的,發展著的傳統現象。其中,表現于時間要素的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表現于空間要素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表現于意識要素的是傳統性和創造性的統一。這三方面的兩兩統一,綜合一體形成的“傳統”,才可能是開放的,值得弘揚和繼續流傳發展下去的。
三、傳統武術的時代特色與武術傳統的發展趨勢
基于對傳統武術含義的認識,我們不難明白,弘揚傳統武術的關鍵,在于傳統武術自身的發展。發
展的途徑,一是從歷史角色轉變為時代角色,二是從民族地域走向全球化的舞臺。傳統武術發展的方法,在于以“傳統”特色為發展基礎,通過“創新”突出傳統特色,推動傳統發展。
傳統武術應從歷史角色轉變為時代角色。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以指令性發展和國家撥款扶持的形式,促成了新編競技武術項目一枝獨秀。近幾年,在競技武術力爭進入奧運會的聲浪中,“舉國體制”的天平仍然向新編競技武術項目傾斜。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傳統武術大多著重強調自身的傳統特色,借以顯示其優于新編武術項目。結果,傳統武術雖然表現出了鮮明的傳統特征,卻在濃厚的歷史色彩反襯下,顯得缺乏時代特色。這種情況起碼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缺乏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從理論科學化、流派特色化、技術規范化、功能實際化等方面對其進行必要的整理和系統研究。其二,沒有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將適于現代社會需要的內容,進行推廣普及。其三,在傳承方面,仍然局限于口傳身授的帶徒傳藝方式,未能借助現代教學和傳播方式。筆者以為,傳統武術要發展,必須要跟上現代化進程,成為現代社會的時代性角色。為此,傳統武術傳承者應主動進入社會,去探討社會環境、文化氛圍、經濟起伏、生活節奏、乃至流行時尚等對武術的需求,才可能合著時代前進的步伐,在為當今社會作出奉獻的過程中展示出傳統武術的風采,迎來傳統武術的新發展。
傳統武術應從民族地域走向全球化的舞臺
在拳種眾多的武術大家庭中,以太極拳為代表的少數拳種已經走出國門,邁入世界。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新興的競技武術項目,也已有了自己的世界錦標賽,并且正在為力爭進入奧運會而努力。然而,不論從那個角度說,傳統武術的國際化程度都還不高。不用說跟奧運會項目相比,就是與崛起于近鄰的柔道、跆拳道相比,也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別人先行了一步,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不如人意的“教訓”亦值引以為戒。
在古代奧林匹克運動上,上演過兩個值得傳統武術傳習者注意的交手項目。一個是古代拳擊,另一個是混合式徒手格斗(潘克拉辛)。古代奧運會上的拳擊比賽,運動員不分體重級別,用牛皮帶包扎在手指關節和小臂上,可以擊打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比賽不分局數,要斗到一方認輸或打昏為止。這種比賽形式,被改進成了按體重級別分級比賽,戴軟皮手套,限定擊打部位,規定比賽局數和勝負裁判標準的現代拳擊運動,進入了現代奧運會。古代奧運會上的混合式徒手格斗(潘克拉辛),允許使用全裸身體的任一部位作為進攻的武器,踢、打、摔、拿,甚至抓鼻、揪耳等動作皆可使用,比賽要到對手喪失抵抗力或承認失敗才宣告停止。這項競賽,因其殘忍,被人們遺棄了。
從東方體壇步入西方運動項群的柔道和跆拳道的推廣經驗,很值得借鑒。其中最值一說的有三:其一,按照奧林匹克的標準對某一傳統項目進行改造,并給予新的命名,然后推入奧運會。其二,只把武技類項目中的一項,推向奧運會。其三,未推向奧運會的母體項目和整個傳統項群依照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繼續發展。簡述之,日本人只把武道中的一項“柔術”通過改革并另名為“柔道”推入奧運會。而后,又相繼努力于將空手道、相撲等依次推入國際奧委會。從未提要把包羅各流格斗技的“武道”,推向奧運會。韓國也僅是將其于1945年后才在花郎道的基礎上編創成形的跆拳道推入奧運會。而沒有將其本土的各流派花郎道(徒)和作為格斗項目總稱的“武藝”推入奧運會。這樣,避免了“傳統”與“新編”的混淆,也克服了以局部充整體的弊端,有利于各自遵循各自的軌道運行,沿著各自的規律發展。
應該說,傳統武術的國際化發展起步較晚。但是,只要找對了途徑,選對了方法,后來居上,也是有可能的。
繼承是發展的基礎,創新是最好的繼承。
把繼承作為發展的基礎,很好理解。特別是對于傳統武術的發展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提出“創新是最好的繼承”,就一言難盡其意了。有位同仁就曾對我說“繼承的是傳統,創新的東西已不再同于傳統,怎么還能說創新是最好的繼承呢?”基此,要談傳統武術的創新問題,先得從理論上談談傳統武術是否需要創新,然后再談談傳統武術的運動形式能否創新。
關于“傳統武術是否需要創新”的問題,在認識“傳統武術”含義時,提出的“傳統性與創造性相統一”的觀念,已涉及到了這個問題。這一觀念中包含著繼承、發展、創新三者間的辯證關系。這里說的“創新”,并不是沒有基礎的、孤立的創新,而是與繼承和發展相聯系的創新。其相互關系可表述為,以繼承“傳統”為發展的基礎,通過“創新”突出傳統特色,推動傳統發展。傳統特色突出了,傳統發展了,當然就是最好的繼承了。得不到發展的“傳統”,必將走向消亡。沒有創新的發展,只會似一潭死水樣的延續。因此,在“傳統性與創造性相統一”指導下積極創新,無愧為最好的繼承。
關于“傳統武術的運動形式能否創新”的問題,只要看看博大精深的傳統武術內容就能明了。如此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并非一時一人所創。而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武林前賢,不斷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而不斷積累起來的。我們這一代人,當然也就應該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在現實中,這類創新成果,并不少見。傳統武術的豐富資源和社會對武術的廣泛需求,為傳統武術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海外運動項目的形成和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參照。例如,奧運會比賽項目大多是某一專門的單一動作或單一形式進行“更快、更高、更強”的比賽。這些很象武術中單一功法的較量。如果從武術功法中選擇一些功法,完善成適宜運動競賽的比賽項目,其可比性、觀賞性并不會亞于西方運動項目。因此,我們可以循著比力量、比速度、比柔韌、比穩定、比準確、比技巧,以及比難美、比格斗等的思路,借鑒各國體育項目起源和形成的模式,研創和發展武術功法競賽項目。
又如,海外徒手格斗比賽項目并非只拘泥于一種競賽模式。小者如日本的空手道,就有著正統(寸止)空手道、硬式空手道、極真空手道、格斗空手道等多種不同規則的空手道徒手格斗競賽方式。大者如國際奧運會,其中設有拳擊、跆拳道、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柔道、桑勃等多種不同運動特色的徒手格斗競賽方式。鑒此,我們可從多個角度著眼,去考慮武術徒搏運動的發展。既要研究如何完善“散打”競賽模式,又應該以傳統武術中各門各派、各具特色的徒搏較技方式為基礎,研究不同運動特色的、不同競賽方式的交手類比賽方法,促進競賽方式的多樣化發展。目前,香港詠春體育會在試點“黐手比賽”、現居法國的華人袁祖謀等在近20個國家中開展“現代手搏比賽”、俄羅斯武術協會在試點以輕打為原則的中國傳統武術擂臺賽等,國內的一些武林志士提出了多種“群斗”類交手比賽方式,都頗值得大家關注。
總之,只要我們以“傳統性和創造性相統一”觀念指導傳統武術的繼承與發展,以“創新”精神統率繼承與發展,傳統武術的騰飛,將指日可待。
讓我們以發展眼光迎接傳統武術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