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三三原理是指演練陳式太極拳必須經過的三個階段、三種勁別以及在不同階段相應采取的三種演練方法的科學原理。具體指初學者招熟階段以套路為主的明勁的演練方法、懂勁階段以氣催形的暗勁的演練方法和神明階段的靈勁的演練方法三個部分。它科學地概括了陳式太極拳自創史以來豐富的實踐經驗,是陳式太極拳理論寶庫中的精華。只有認真遵循三三原理,弄懂三個階段、三種勁別,在不同階段采取相應的訓練方法,循序漸進,刻苦琢磨,達到形神兼備的神明階段,真正掌握其玄而又玄、奇妙無比的上乘功夫。
一:招熟階段明勁的訓練方法
招熟階段是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第一個階段。所謂招熟,是指練習者能夠準確熟練地掌握陳式太極拳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和拳術套路的每一個外形動作。所謂明勁,指初學者本身固有的剛猛之勁,通過套路動作,表現在外可以看到的一種外勁。因其僵滯拙笨,又稱為僵勁,屬太極拳的下乘功夫。
在第一階段,初學者一要注意規范動作的基本訓練,二要注意通過規范動作,巧化僵勁。這兩個方面實質上是在同一個過程中完成的。
欲致“招熟”須明“三節”。三節是指人的整體或局部均分為上、中、下(或梢、中、根)三節。若以全身而言,則頭部為上節,頭頂至咽喉之間,即梢節;胸部為中節,咽喉至下丹田之間,即中節;腿部為下節,自大腿根至兩腳趾之間,即根節。若以腿部而言,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若以中部而言,則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若以臂而言,則大臂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若以手而言,則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若以頭部而言,則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所以整個人體,從頭至足,無處不以三節而分。這也要求練習者必須知道周身各部位的生理特性,并在練習的過程中去遵循。《拳論》所講“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腹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闡述的就是“明三節”的重要意義,練習者千萬不要忽略。
三節即明,練習者還須掌握“三合”。在第一個階段中主要掌握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詳細的講外三合,就是要求練習者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右手與左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右肘與左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肩與左胯相合。與此同時,還要注意頭與手相合,手與身相合,身與步相合。這都屬于外三合的范疇。掌握外三合在第一階段的練習中作用十分重大,它可以保證練習者在所學習的拳術套路中招式動作姿勢的正確性。第一階段的前期主要任務就是讓練習者熟悉拳術套路動作。初學動作的正確性是很重要的。學拳容易改拳難,一旦練習者將自己所練的錯誤動作形成習慣,就很難再改成架勢。若順其自然一直錯練下去,一則收不到健體、技擊及鍛煉的預期功效,二則還會損傷練習者的身體。切記柔是根本,氣不可上逆,如橫氣填胸,則百害而無一益。所以練習者必須掌握外三合,學會正確的套路,持久的練習,才能達到真正的招熟。當練習者弄清了身體的三節的含義、掌握了外三合的基本原理之后,注意力要集中于練習的過程中身法、步法、手法與眼法的具體變化上來。
第一,陳式太極拳的身法,定要中正、大方、平正、舒展、和順、八面支撐、含而不露。練習者前進、后退、左旋、右轉、上起下落、躥蹦跳躍,無論四肢動作如何變化,都要保持自頭至身軀與會陰穴始終形成一條垂直線,即使彎曲也要曲中求直。中氣不偏不倚,上下一氣貫通。凡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平衡,失掉中氣者,均不符合太極拳的身法要求,必須更正。兩肩與兩胯,兩肘與兩膝,兩手與兩腳上下對齊,松而合,合而開,不先不后,齊進齊退,是保障練習太極拳時身法正確、上下相隨、一氣貫通的關鍵。
陳式太極拳身法輕靈、空松、圓活,全憑腰、胯、胸部的運轉,在任何角度上都要保持身體平衡,切勿頭、手前傾,彎腰或屈背凸胸將嚴重影響尾閭中正和圓活。否則練習者胸部就會僵直發硬,不能夠得到正常運動。如果練習者在練拳定勢時,上下左右意氣神一起把定氣歸于丹田,腰部松沉直豎,骶骨有力,腰部自然充實,下部自然穩固而定根基,胸、背部的肌肉與骨節儘量自然放鬆下沉,沉肩墜肘,含胸塌腰,胸部內橫膈向下舒張,形成橫膈式深呼吸,促使氣往腹部自然下沉,始而勉強,久而自然,以至上體輕靈,下體穩固,而不會引起挺胸所造成的上重下輕。
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沈著穩重三者有機地結合,即形成陳式太極拳身法中正的特點。
第二,陳式太極拳步法的主要要求是:進退轉換,虛實須分明,左虛右必實,左實右必虛;前進或后退,身腰隨即變;邁步要輕靈,發步如貓行;落步須穩健,切忌搖顫滯。
太極拳的步法必須走圓形,螺旋上升,螺旋下降,切不可直來直去,直上直下。腿部動作須和手的動作協調進行,保持手隨足運、足隨手運,符合上下相隨的塬則。邁步時須先將一側的胯根微微向內收起,使這一側的腹部充實,穩穩地落于一腿之上,重心固定。腳五趾抓地,然后將另一條腿慢慢地劃弧形而出,同時保持膝關節微微而屈,不失膝關節的蓄勁和靈活性。對于落腳的方向、角度和變轉時足尖的外撇、內扣或足跟部的左旋、右轉,包括主和次、先與后,都必須明辯清楚。
陳式太極拳的步法非常注重虛實變化。步法的變化要在快慢相間和緩慢柔和的運動中完成,切忌突然、斷續地進行虛實變化。在緩慢地分化出虛實過程中,輪流以一條腿來支撐全身的重量,讓另一條腿得以稍息和調整。因為太極拳動作比較均勻緩慢,往往靠一條腿較長時間支撐身體重量。對初學者來說,即使身體素質很好也會感到一時不易支持。初學太極拳者剛開始往往不能做到明確的步法虛實,演練時架子可以高些,步子小些,少用發勁動作。比如金剛搗錐之中的震腳、踢二起中的踢腳等,盡量減輕運動量。當演練者熟練程度和體力條件都有所提高時,方可練得架子低些,邁步大些,分清腿上得虛實,動作放勻放慢,逐步增強腿部力量和膝關節得支撐力量。
太極拳步法若要前進時,必須向上提起欲前進的大腿,蓄動于膝,帶起腳,腳尖斜向下垂,然后再由屈而伸,緩緩而出,腳尖由下垂而上翹,腳跟先著地,之后腳掌和腳尖落地,實著于地。但在有些動作中截然不同,如云手一招中做橫向插步的腿,則須先落下腳尖,然后再將腳掌、腳跟落地,實著于地,兩腳交橫往返運氣不已,不可一側不動。 太極拳步法后退時,須先提起欲退步之大腿,蓄動于膝,帶起腳跟,腳尖斜向下垂,慢慢弧線后伸,先落下腳尖或腳掌,然后全腳踏實。身法須中正,兩臂如車輪旋轉,左顧右盼,有正無偏。
第三,第一階段手法上得要求:手掌須松柔圓活,節節放松,勿僵勿滯,動作螺旋式旋轉做大大小小的弧形或環形,橫直順逆,起落伸縮,使關節在弧形變化中圓轉自如,從而使骨節、筋肉‘皮膚在運動中得以松舒。
手為身之梢,內旋時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肩隨腰,外開時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領手,輕輕地將勁運于手指。無論內旋還是外開,既要節節分明,又要渾然一體,勁起于根貫于梢,久而久之,手指有微微膨脹之感。
太極拳手法要求腕關節要圓活,手指須松柔微屈,前推時掌根微微用力,手指微屈。手指太屈則不能使勁貫穿于指尖,手指過直則動作必然發硬。腕為手之根,既不可松軟,又不可強硬,須做到似松非松。手指似直非直,似屈非屈,方可于腕配合,既圓轉松活,又輕靈沉著。
太極拳手法對手的活動范圍有明確得規定,這與身法上下一條線得要求相吻合。太極拳以鼻與臍的連線為中心線,分為左右兩題。兩手運轉時,左手分管左半部身體,右手分管右半部身體,中間以鼻和臍之連線為中心線,在左手往右運轉、右手往左運轉過程中,都必須有經過上對鼻尖、下對腳尖的瞬間,使整個動作在圓轉中不離中心線,以保證整個身體的中正安舒。
第四,第一階段對于眼法的主要要求:目光要隨手得運動方向超前平視。《拳論》說,眼為心之窗。一切動作變化,意到眼到,心便占先,不戰自勝敵三分。身手動而眼未到茫然不覺,又何以防人?陳式太極拳十分強調周身配合,眼疾方能手快,轉眼間身手全動,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方能克敵自勝。
第一階段主要是訓練太極拳的大圈功夫,即以手腳大幅度的運行為主,只存在微弱的內氣運動。演練者須根據三節、三合之理,按照身法、步法、手法、眼法的具體要求,把動作范圍放大轉圈,將拳路姿勢練得舒展大方.
初學太極拳的人,精神和軀體都無意中偏于緊張,雖然身體活動時一張一弛,一緊一松,但總是緊的多松的少,先天之拙勁難以去掉,要去掉這種僵力,就須從柔著手,精神放松。
要練好大圈功夫,放松至關重要。初學者要想入門太極,務必學會放松。太極拳要求的放松不僅指軀體,還指精神。初學太極拳的人往往自認為已經相當放松,實質上并未真正做到。松也不是松而是丟,其他部位不斷出現頂勁、斷勁。只要動作幅度稍微增大,僵勁就變得十分明顯。這是處學者常犯的通病。
為什么強調初練太極拳一定要放松?一是演練時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加快,只有舒松自然,使更多的毛細血管松開,血液循環才會暢通無阻。特別是下肢靜脈回流心臟的血液,主要就是依靠肌肉的張弛及關節伸屈而產生的有節律的擠壓作用而完成的。而太極拳注重的放松練習,再加上運動多走弧線,肢體螺旋形擰轉進退,對于促進靜脈血液的回流,加快血液循環十分有利。所以,演練者一開始就要注重放松。
再者,第一階段中的放松是為演練者向第二階段達到中乘功夫打基礎的。太極《拳論》云:“遠打一丈(一丈≈3.33米)不為遠,近打只在一寸(一寸≈3.33厘米)間”。演練者若要想打一丈,筋骨肌肉不放長不行;若想近打一寸間,骨節不活絡不中。否則驚彈從何而來?“寧練筋長一分,不練肉厚一寸”,只有在放松放長基礎上才能產生彈性。即使在第一階段中做不到遠打一丈,近打一寸,也必須為第二階段的這種境界打好基礎。
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訓練太極拳的傳統方法,無論老架一路還是二路,都以放松為原則。演練者在放松的前提下,在進行猛摔、猛打、猛起、猛落的訓練,可以更快的催其僵勁、舒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毛細血管及靜脈血管的擴張和暢通,使身肢放長,肌膚松活,內氣充躍欲動。
在第一階段的后期,演練者已經由“一陰九陽跟頭棍”上升到”二陰八陽是散手”的水平,甚至開始向三陰七陽的層次過渡。此時,演練者有時似乎感到自己的體內有些內氣動蕩,但仍然經常出現一些僵勁、斷勁、丟勁、頂勁,手、眼、身、法、步還未達到有機配合,更談不上一氣貫通。演練者即使勉強發勁,也不是勁起于腳跟、行于腿、主宰于腰、達于四梢的內勁,而是外剛內空、僵勁、斷續、沒有彈性的明勁。與人推手,不是東倒西歪,就是僵而不松,虛實變化干澀不順。
第一階段訓練成功的標志有以下兩方面:第一,對于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二路的拳術套路絕對嫻熟,動作靈便,上下相連,要領準確。如金剛搗錐,震腳聲如雷鳴,掩手肱拳出拳呼呼帶風,踢二起身法輕盈,落地穩固,跌叉雙腳著地,一躍而起,玉女穿梭縱如旋風,迅捷靈敏。第二,在與人推手時,已具有了一些抵抗能力。但是,無論是進攻還是走化,都是剛多柔少,在手法運用上仍然分不清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在腿法運用上還時有虛實不分的情況出現。
經過第一階段招熟、明勁,做到外三合的刻苦訓練,三年之后演練者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暗勁階段)。
陳式太極拳的理論來源有四:
1、把拳術與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相結合。
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無一不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運動,其本身就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
易學認為,凡是屬于溫熱的、上升的、明亮的、興奮的、輕浮的、活動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于陽的范圍;凡是屬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靜止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于陰的范疇。而太極拳就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在一招一勢運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
2、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將氣功運用于拳術之中。
中醫學中的導引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發明的一種養生術。主要是通過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體運動,使人體各部血液精氣流通無阻,從而促進身體的健康。
導引在太極拳中的應用即把意與形相結合,使心臟生理正常,從而引導血氣于身暢通。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心為神之居,主掌血脈運行,對人體各個臟腑均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主宰,是人身上最重要的臟器,位于五官之首。五臟主藏精氣,以心藏脈,肺藏魄,肝藏魂,腎藏志。人體全身的血液依賴于心臟的推動作用才可以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因此,陳王庭在創造太極拳時,把始祖陳卜所傳授下來的一百單八勢長拳等拳術與中醫的導引相結合,在周身放松的條件下,使形體的運動符合并且能夠促進血液的循環。演練太極拳可使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一切功能正常發揮,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起到練拳養生的作用。否則,會使演練者氣血不足,引起推動血液運行循環的力量減弱,脈道堵塞,產生病變,不利于演練者的身體健康。
吐納,也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所發明的一種養生術。吐,即呼氣,意為排出;納,即吸氣,意為收入。吐納術就是通過身體排出濁氣,吸納清氣,吐故納新,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
肺臟主掌呼吸之氣,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體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氣(即氧氣),產生出大量的濁氣(即二氧化碳)。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納功能。
太極拳把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與吐故納新相結合,首先保證形體運動不能妨礙人體的肺臟呼吸運動,以保障肺臟機能正常發揮,新陳代謝自然進行。其次,通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內部宗氣的形成。所謂宗氣,也叫大氣,是相對于先天元氣而論的后天之氣,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氣的功能就是推動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脈管內的運動。宗氣主要是由肺臟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氣與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相結合而成,集聚于胸中,稱作上氣海,是全身之氣運動流行的本始。第三,通過拳術招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宗氣的分布,在心臟、肺臟的協同下,將上氣海中之宗氣通過血脈分別送入全身各個臟腑組織器官,達到全身表里上下,肌膚內臟,發揮其滋潤營養之作用。
太極拳把拳術的形體運動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使形體運動更有益于身體健康和技擊功能的發揮。
3、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經絡學說相結合
中國古代中醫經絡學說主要是論述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經絡與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說,是中國古代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肺腑肢節,溝通表里、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通路,是經脈、絡脈及其連屬組織的總稱,是人體特有的組織結構和聯絡系統。其中,經脈是人體經絡系統的縱行干線;絡,有網絡之意,是人體脈絡的大小分支,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人體的經絡系統主要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別經、別絡、孫絡、浮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幾個部分,起著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大作用,但是決不可不通。
經絡系統通過有規律的循行和錯綜復雜的聯絡交會。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從而來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其一,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相結合。人體是一個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竅、皮肉筋骨等組成的整體。它維護機體的協調統一,主要就是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十二正經及十二別經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循行于臟腑和官竅之間;奇經八脈聯系與調節正經;十三經筋與十二皮部聯絡筋脈皮肉。陳王庭將人體經絡學說中的聯絡作用應用于太極拳術之中,就形成了太極拳技擊理論之一的"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百骸皆隨"。
其二,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運輸作用相結合。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濡潤滋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之所以暢通無阻,通達于周身,營養臟腑組織,抗御外邪,保衛機體,必須得依靠經絡系統的傳注。陳王庭將經絡系統的運輸作用應用于太極拳術之中,通過經脈運行血氣而營養陰陽,以養丹田剛中柔表之氣,溢發于體外,助于技擊施展;濡筋骨,使自己體格健壯,表里筋骨堅實,內氣充足,以此承受、化解外來之擊;利關節,使演練者身體各部位活動輕靈,以己不動化彼之動,后趁勢出擊,克敵制勝。
其三,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感應傳導作用相結合。所謂感應傳導,就是經絡系統對于外界的刺激的感覺,有傳遞通導作用,即為人體的觸覺系統。陳王庭將經絡系統的感應傳導作用應用于太極拳術之中,保證以靜制動,后發制人的順利完成。正如《拳論》云:"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其四,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調節作用相結合。人體的經絡系統不僅具有聯絡作用、運輸作用和感應傳導作用,同時,它還能夠保持人體各部機能活動的平衡與協調。陳王庭將經絡系統的調節作用應用于太極拳術之中,領先經絡的平衡與協調作用對身體的和部位進行靈活調節,變幻虛實,以虛誘敵,引實落空,避其實而擊其虛,從而克敵制勝。
拳術與經絡學說的結合,使太極拳術獨創了順應經絡變化的纏繞螺旋運動方式而滋生的纏絲勁,旋轉發力,增大出拳發勁的威力,令人難提難防。
4、綜合百家拳術之長,獨樹一幟
明朝嘉靖年間,中國有一名揚海外的武將,姓戚名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年號孟諸,系山東省蓬萊人。戚繼光編制新軍,并傳以集百家拳術之長編制而成的三十二勢,變化無窮,微妙莫測,似有神意。
陳王庭創造太極拳時,從戚繼光所編的《三十二勢拳經捷要》中吸取精妙,采納了二十九勢,即懶扎衣、金雞獨立、采馬拳、七星拳、雀地龍、懸腳虛、伏虎勢、獸頭勢、朝天蹬、朝陽手、指襠勢、跨虎勢、當頭炮等。
由于陳式太極拳既廣納諸家拳術之長,又有自己獨特的神奇之處,所以每戰必勝,拳理上包容萬家,獨樹一幟,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