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动作大片在线免费看排行榜/www.日韩精品.com/日韩精品午夜/国产91视频免费看 - 精品国产一二三

洪均生先生談初學太極拳者的練習

類別:拳經拳論 更新時間:2010-12-05 瀏覽次數:4372 中醫太極網


怎樣認識太級拳和怎樣進行練習

  一般練太極拳的習慣于緩慢和不發勁,乍見陳家溝與我們所練的拳,往往驚異懷疑,以為這是外家拳,也有認為這種拳動作快而有發勁感到興趣(多數是青年 人)。一入手就從快和發勁方面注意,練的不圓,也真成了外家拳(外家拳我雖然沒學過,但我相信也是不用拙力、直勁的),就走錯了路。

  我們先分析慢字,慢是用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才學時一定要慢,不慢則緊張而不能松。必須先慢練,周身松開,處處動作找圓圈,怎樣公轉,怎樣自 轉,公轉自轉怎樣配合,不慢則找不細致。所以,慢是為了找運動規律,不圓而慢則處處是滯勁,不圓而松則處處懈怠。比如才學寫字,也是要求慢,用意在不可潦草,須了解用筆的方法,怎樣頓,怎樣提,怎么轉折,并不是以慢為好,假設說練拳越慢的功夫越深,等于寫字越寫越慢,那還怎么運用呢?

  而且才學時,氣易上浮,精神緊張,還能拔氣,動作快了,氣更不沉,這與身體也有影響的。所以初練拳也要求慢,不過慢的有限度,平均一趟拳約以十幾分鐘為度,最快也不少于八分鐘。

  才學時,不可貪多,要一式一動的大輪廓記清了,走對了,再學新的。以后還得特別注意小的動作和兩式銜接處的小圓圈,拳經說“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這是緊要關頭,也是拳的妙處。

  在初學時,虛實變化配合不易掌握。特別是腿的虛實轉變,慢了可以體會清楚,并且加強了腿的支持力量,是有好處的。

  頭趟拳如金剛搗碓的右腳,金雞獨立的右腳,擺蓮腿等全是腳上發勁,掩手肱拳、背折靠、及二路的許多式子全是發勁。發勁是松開轉圓的發,對內臟無絲毫影響,即對手腳發勁之點也毫無感覺才對。但初學時,可以先不發勁。二趟拳發勁處較多,尤其轉身跳躍處較多,身轉不圓則氣用不調,所以必須頭趟拳練有相當基礎再學二趟。

  原理規律全掌握了,就可以慢練,也可以快練,總是圓為主。能做到慢而輕靈不滯,快而沉著不浮*,就對了。慢而不滯須轉換的恰當,快而沉著須轉換的圓 滿。練架須全趟的練,又可以拆開單式的練,特別是較難練的式子,更得拆開多練,以求深入體會達到精熟。

  我對練拳的方法擬定幾個字。

1、多聽。必多聽教的人,講明原理和方法,即運動規律。

2、多看。多看教師正確師范動作,教別人時,改正姿勢時更要多看,使一切動作全印入腦中。

3、多想。把聽到看到的結合起來細想,哪是正確的哪是錯誤的,如何糾正。

4、多練。以上幾點做到了,而不能多練,心身不能一致。

5、多改。隨時會發生差誤,應隨時請人指點糾正。

6、多試驗。練熟架子,須多推手,或用散手功夫,可以證明動作是否與理論符合,以鞏固會的,發展新的。

*洪師拳品云:速非飄迫,遲不留停。(張光宗)

 

練拳易犯的毛病怎么糾正

  不論生來有力無力,在初學時,總免不了精神緊張。精神緊張氣亦上浮,而動作有力,所以初學必須自然,“行所無事”,所以拳經說“練拳如走路”,人從小習慣走路,就沒有不是很自然的走,所以初學要“松”,自然就能松。

  人身生來靈便的,腦子也必靈活,常常松,松過了等于輪子曠了,而發生搖擺。必須從“圓”字中來,找圓的運動是有一定規律的,松是圓活而不亂擺。但天分高的人,又往往把事情看的太易,初學時確是會得快,但會轉了,不是會用,還得多下工夫。

  生來身體不靈的人,好用拙力,學時動作也不易會,不可畏難后退,仍須“從松找圓”,全在聽教師的話(理論),不斷用功,能松而圓*,就化去了拙力。
初學應多練架子,并且每天不能間斷。頭兩個月不可貪多,每天練一個小時就行了。練的多了會腿疼(大腿),在才學的頭幾天,不多練也會疼,這是不習慣的緣 故,多散步就會自然恢復正常。累了也會氣浮,所以不拘多少,一累就停止,散步,也可以再練。三個月以后,動作習慣之后,可以增加遍數,(逐漸加)如能照規律練,三年就可以得到初步成就,至少每天練十趟至二十趟。

  乍一增加遍數,放足步法的練,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效率,但沒勁的,也會不知不覺中出了僵勁,這是圓圈轉的不調協,誤用了直勁,所以必須經常請人指點糾正,把毛病的根源找出來改正。

*松:首先指精神、心理,也指身體的各關節。參考“零矢量”的概念,以及考試、比賽的要求,做到“松而不懈”;圓:只有松,才能做到圓活。洪師《陳拳三字經》:惟纏法,基本功,其要求,圓而松。(張光宗)

 

練拳前的準備與禁忌

  太極是不須多大地方就可以練習的,室內室外全可。當然是選擇空氣新鮮的地方,地面平坦的地方,更為適宜。時間早晚全可,最好是早晨多練,睡前可練一趟,特別是冬令,睡時周身溫暖舒暢,春夏應在日未出來時,秋則日出后,冬則日升后更好。

  大風嚴寒或盛暑日光下不可練。

  空腹練雖不忌,但略進粥點后十五分中為宜,過饑或剛飯后不可練。

  勞動多汗后不可練,應稍休息,氣調,再少練可以解乏,特別是腦力勞動后,練拳等于休息。

  凡勞動疲勞是因為局部發展,氣血不能平衡才感疲勞,練拳后氣血平衡,自然恢復正常。

  身體過虛弱不可多練,即在平時也是覺累即停,不必勉強練完。

應當節飲食、節欲、不動氣、不爭強,常見有人仗恃有功夫,而不知養生,反致暴病,或竟促壽,“禍莫大于有所恃”,應知深戒。

  不可放大汗,練時先寬衣摘帽,不可汗后脫衣摘帽,應當閉擋風處。

  練前先活動關節,練后緩步十余分鐘,不可驟坐,以免氣血瘀滯。

 

      張光宗先生供稿

 

微信掃一掃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