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动作大片在线免费看排行榜/www.日韩精品.com/日韩精品午夜/国产91视频免费看 - 精品国产一二三

國家武術研究院副院長陳國榮重要講話

類別:最新動態 更新時間:2010-11-30 瀏覽次數:3714 中醫太極網

上圖為陳國榮副院長在講話

 

  首先感謝大家為武術發展的大事坐下來認真地考慮、探索和研究,這次會議的舉行是非常成功的。今天來的都是武術和民族傳統體育院系的主任、教授,也就是說,都是武術發展的骨干力量,這是我們巨大的教育和科研的資源。作為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我們一定要把這個資源整合好。在此,我想對大家長期以來對武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努力和貢獻表示感謝!
  今天,我想借此機會,圍繞幾個現在一直在討論的熱點問題,談談自己個人的看法和認識。

 
   一、體育與文化--武術的雙重屬性
  武術的屬性問題,在體育與文化上一直有探討和研究,究竟屬于體育,還是屬于文化呢?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肯定武術作為一種事物形態已經存在了幾千年。我認為,武術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體育,同時又是具有強大體育屬性的文化。兩者并不矛盾,體育本身就屬于文化的范圍,文化伴隨著人們的生存、發展而發展。而事物的發展需要有歸屬,所以一個項目或者說一個事物形態在社會中要歸口管理。我認為,在當今社會,武術歸體育部門管理,是適合的。所以今天在這里,是體育院校,而不是藝術院?;蚱渌幕芯繖C構來討論武術教育的問題。
  武術具有強大的文化底蘊,這是其他體育形態不能比的。這一點,在本次全國武術論文報告會的各個報告中也有諸多體現。武術應該在體育與文化兩個領域中都使其最大化,那么武術的發展之路才將更加廣闊、更加多樣。如果僅僅認為武術就是文化,那么,體育部門不管了,學科建設將停滯,任其自然發展,武術又將回歸到原始狀態。所以,作為武術的主管部門,希望武術同仁們在這點上能夠達成共識。

 

  二、共同與優先--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發展
  武術論文中,圍繞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方面的問題很多,其中不乏一些觀點與實際情況不符,這是因為他們對兩者的關系認識還不清晰,或者說還不深入。
  建國之后,競技體育得到很快的發展,是因為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其合理性。實際上,我們是借用競技體育的平臺去推動武術事業的發展。競技武術雖然不是武術的全部,但卻能很好的宣傳武術,比如像奧運會、亞運會。這一次,亞運會武術第一枚金牌為什么如此備受關注,是因為武術借用了競技體育的平臺,這是競賽的魅力。換言之,如果沒有這樣的比賽,我們很難自己創造出一個明星來。當然,武術的發展,并不是要將武術僅僅縮小為一個單一的競技武術,而是要利用競技體育這樣的平臺、這樣的形式,更好地推動武術的發展。
  這幾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也很重視傳統武術的發展,舉辦過各類比賽??偟膩碚f,在探索中并沒有找到最佳的推動方式。這就需要廣大武術同仁繼續探索與研究發展方向。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應該是"兩條腿走路",傳統武術更多的承載著傳統文化。
  關于競技武術進奧運的問題。實際上,2008年武術入奧未果,不是由于競賽方法、裁判等武術自身的原因造成,而是自2001年北京獲得奧運會舉辦權時,其項目已經確定下來,根據規定歷屆奧運會都是先定項目后選舉辦城市的。不過經過七年的努力,盡管沒有達到入奧的"上限目標",但是獲得了在奧運期間舉辦世界武術比賽的機會,這已經是一個極大的突破。借這樣機會,我們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武術的魅力。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一直堅持"武術申請入奧"的戰略目標,申辦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宣傳的過程。而且武術進奧,不是中國在"孤軍作戰",國際武術聯合會的140個會員協會都盼望武術有一個更好的平臺。對于武術傳播,中國出于對本國文化的傳播,而其他成員國推動武術入奧進程的原因則是對武術未來美好發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當某種文化發展到一定水平時,會得到認同并自然地被傳播。比如說太極拳,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成果,世界共享。美國衛生部要在全美推行太極拳,因為他們發現太極拳有諸多的好處,如增強老年人平衡能力等。
  要利用好競技體育這一平臺,包括競技體育的比賽,實際上也是在做宣傳。競賽,是這一項目發展的必要,既然是體育自然就要比賽。可見,對于武術而言,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應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更好地利用競技這一個杠桿,來推動武術整體發展。

 

  三、 培養目標與就業渠道--武術教育的難題
  討論"武術教育",不應僅限于校園這一個范圍,武術應該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經歷的教育,是終身教育、是全民教育。在這里,國家意識很重要?,F在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的都很重視這一問題,聯合創編和推行《全國中小學生系列武術操》,還包括武術段位制教程進學校的研究和試點工作。
  武術教育應該包括學前、中小學、大學以及中老年,形成各個年齡階段貫穿的終身武術教育。如果每個人將武術作為一個生活習慣,那么武術教育自然就成功了。
  當然,達到武術教育目標的關鍵是師資。
  幾年前,民主黨派曾經提出華人的三大標準:漢語(中國人統一的交流語言)、中醫(最適合本民族的醫學)、武術(本民族生存和生活方式)。將它們總結為全球華人的血脈紐帶。如此,武術教育的目標應該定位為:培養合格的中國人。
  就業的問題,是渠道不暢。一方面是中小學的武術操、段位制進學校缺少教師,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這說明我們缺少一個平臺,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借鑒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中小學基本全部開設武術項目,但武術老師并沒有學校編制,而是在體育總會的組織下管理這些專職老師,根據學校的不同需求指派相應的老師進行教學。如果省市甚至全國范圍能夠搭建這樣一個平臺,那么未能及時就業的畢業生可以經過培訓后從事這一工作,積累一些經驗后再謀求更好的發展,將此作為一種人才流動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可能會暫緩就業壓力,在這方面是值得研究的。

 

  四、武術套路--中國武術的智慧與藝術
  武術套路并不是那么簡單,認為是由幾個套路動作組合串成的。我個人覺得,武術套路形態之所以在國外其他對抗項目沒有出現,是因為它受到中國本土文化與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實際上,這種形態表現了中國人的一種智慧,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高級階段,就像書法與國畫一樣。
  如何完整地欣賞一幅畫或者一個套路,僅僅憑借套路中幾個動作是難以感受到武術真正的精髓所在,唯獨從起勢到收勢完整地一趟套路演練,才會讓人體悟到里面保留的很多歷史與人文的信息,比如武術套路為什么要這么編排,套路前后銜接中每個動作的特殊意義,等等。只是隨意地編排一個武術套路在根本上講是缺乏文化的。
  如果我們真正能把武術、藝術與文化的概念融合在一起,再去審視武術套路,那么作為武術人,我們會為此而感到無比自豪!中國人就有這么的本事!去年,我帶領套路隊去日內瓦在聯合國進行武術表演,外國人對此驚嘆不已。實際上,這是中國人對"武"的一種認識,也是對"武"這個概念的一種深化。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應該對武術套路的功能、價值、作用再認識。搞武術的并非一介武夫,只會比劃拳腳,尤其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我們要從更高的層次再重新認識這些問題,比如對"起承轉合"這個概念,特別是與中國文化、中國藝術相容的東西,這一點非常重要!應該注重研究套路本質的東西,它并不是一招一式那么簡單,整個套路連串起來有很多信息保留其中。

 

  五、 融合與發展--教育資源的整合問題
  教育與科研資源需要整合,一定要疏通這個渠道。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次會議能夠達成對武術項目的一個共識,使各個層面能夠達到統一。盡管需要政府與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共識是最重要的!有共識就有可能整合,沒有共識就肯定整合不了。
  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思考與研究這個問題,比如套路比賽的過程中運動隊與裁判之間如何能共同一致,等等。實際上,不論你是從事科研、教學、訓練還是服務,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是一致的。
  落實每次會議的討論成果至關重要,否則會議便成為了"空頭支票",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與武術研究院對此責無旁貸,積極搭建溝通的平臺,通過所有人的不懈努力才能真正把武術弄好。每一次研討會是下一步發展的一個階段,隨著不斷深入研討與成果增加,研討會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
  倘若我們總回顧討論20年前的事情,這就說明我們在這20年間有些問題已經不清晰了。所以,一定要把握住武術主流的東西,對武術項目本質的認識、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與社會需求,在了解的基礎上思考如何把它做得更好。
  最后要透露一個信息,國家體育總局明年準備舉辦一個全國武術運動會,正在申請階段。將中國境內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種武術形態設立項目進行一場全民性、高水平、綜合運動會。高水平指的不僅是全國競技武術的運動隊,也包括傳統武術拳種。希望明年控制在5000人左右,以后隨著賽事的發展還會出現各省的預選賽,是全國運動會,就要保證賽事的高水平。如果這樣的平臺搭建成功,那武術傳承以及發展、包括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等問題都會有更好解答,社會對于武術的認同度、對于武術的了解都會有一個新的提高。估計需要5個場館、6天的賽程,幾百名裁判員。涵蓋了套路、技擊對抗、功法功力。其他一些傳統拳種,如果沒有一定的練習人數和影響力,也可以來展示,這樣提高了知名度,擴大了影響,發展好了,達到了要求可以設立項目。第一屆不知能達到什么樣的效果,但這本身是一個對武術很有意義的事。
  最后,感謝所有參與武術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專家、學者、教授、以及老師和同學們,希望大家為武術事業的發展共同努力。祝大家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2010年11月20日于上海體育學院)

                                                                           (新民網編輯:鄒國梁)

 

微信掃一掃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