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动作大片在线免费看排行榜/www.日韩精品.com/日韩精品午夜/国产91视频免费看 - 精品国产一二三

康戈武在杭州第五屆楊式太極拳名家傳人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類別:最新動態 更新時間:2007-08-23 瀏覽次數:4569 中醫太極網
首先代表中國武術協會對“第五屆楊式太極拳名家傳人學術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感謝會議的主辦單位浙江省體育總會及承辦單位浙江省武術協會和對外體育交流中心,以及協辦單位為這次會議的順利召開作出的努力和奉獻! 
講完了代表單位應該說的話,講點代表我自己的話。 
  我很謝謝各位楊式太極拳的名家傳人,每次活動都讓我來,給了我一個學習的機會,也給了我一個向大家匯報一年來的學習體會、就教于各位的機會。去年的會議讓我第一個發言,我講完后,認真地聆聽了各位的高見。今年,由于昨天在鄭州主持“武術遺產保護與發展學術座談會”,沒有趕上會頭。今天上午認真聽取了各位的發言,觀看了幾位高手的表演。頗有所得,也不乏感慨。基于這些所得和感慨,我將今天發言的題目概括為:腳踏實地,面向發展。 
  一、新一輪武術全面發展的序幕正徐徐拉開 
  關于當前武術發展的宏觀形勢,我覺得可以用新一輪武術全面發展的序幕正徐徐拉開來形容。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這一形勢。 
  一是從體育方面看,推動新一輪武術全面發展的機遇已到眼前。去年12月,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已經向所有奧委會成員組織下發了書面通知,明確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要舉行世界武術錦標賽。說得準確點,就是突破國際奧委會關于在舉辦奧運會期間不準舉行其他體育賽事的規定,同意競技武術比賽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特設項目。這是個值得慶幸的決定。雖然武術比賽的金牌數不計入整個奧運會的金牌總數,但這畢竟說明我們力爭競技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努力上了一個臺階,畢竟為武術贏得了在奧運會上向各國運動健兒和來賓一展風采的機會。為了迎接這次比賽,今年11月將在北京舉行2008年武術比賽的選拔賽。與此同時,國家體育總局決定讓武術活動成為2008奧運會期間的一個亮點。大致除了競技武術比賽外,預計在奧運會的一些大型活動和分布北京各區的眾多文化點中也會組織武術展示活動。 
  武術有望成為北京奧運會期間的一個亮點,有著她自身的優勢。例如,作為特設項目的武術,將在西方文化濃郁的奧運會項目的映襯下凸現出自己富含東方文化韻味的運動特色。 
  又如,四方賓客來到北京,就象我們到了一個新地方要看看當地的風土景致,帶點當地的土特產品一樣。同樣的道理,那些外國人來到中國北京,要看北京的風土景致,帶點中國的土特產品。不會去看那些千篇一律的大樓,也不會去買通行各國的那些現代化用品。從人們是來參加體育盛會這個角度說,他們自然會想到了解一下中國土生土長的、有著本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武術。看看在有組織地向世界推廣的競技武術之外的傳統武術的本來面目。要帶,或許會帶些與武術相關的書刊、光碟和紀念品。目前,我知道的多家出版單位和工藝美術機構,都正專致于創制武術類產品,迎接明年的旺銷。從這方面來看,到明年,武術一定會倍受奧運觀光客的關注。 
  上面講到的,是從體育角度順理成章的話,結果是積極的。我們還可以從反思的角度來講,其對于武術發展仍然是積極的。 
  我們經過了一系列努力,競技武術雖然作為特設項目進入奧運會比賽期了,但是,畢竟武術沒有被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日本舉辦奧運會時,將柔道推入了奧運會;韓國舉辦奧運會時,將跆拳道推入了奧運會。我們應該反思一下,也確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反思的結果既讓人們看到現行競技武術套路和散打,一如既往地加快了以奧運會競技原則完善項目和賽制的步伐;還看到一些新的武術比賽方法,邁開了嘗試的步伐。中國武術協會組織的全國武術功力比賽已舉辦3屆,今年12月將在廣州舉辦第四屆。我們還批準長春師范學院著手舉辦武術搏技比賽。這一比賽方式,以軀干的正中線部份作為得分與否的攻防部位。既體現了中國武術各拳種的攻防要點,又不同于世界上現有的林林總總的徒手對抗比賽形式。此外,中央電視臺5頻道搞的“武林大會”,以單拳種的交手對抗為比賽形式,探索傳統武術比賽的賽法和賽制。 
面對著出席楊式太極拳名家傳人學術研討會的各位同仁,我更想談談太極拳方面的信息。 
  2003年,我們在東京參加國際武術聯合會會議,順便出席了正在舉行的全日本武術太極拳比賽。當我們走進體育場時,全場起立,齊呼:“奧運、太極!太極、奧運!”,反復呼喊。他們認為,太極拳是與西方體育運動形式區別最大、特點最為突出、流傳范圍最為廣泛的武術項目,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體育進入奧運會的項目。當有人說到太極拳很難評判時,有的日本朋友認為“怎么比,是你們中國人的事”。如果中國人自己問“怎么比”,責任首先落在我們太極拳傳承人的肩上。這是日本武術同仁傳遞出的信息。 
  再者,上個月,溫總理訪問日本,在日程沒有安排的情況下,早上到公園里練太極拳,還教在公園里鍛煉的日本人打太極拳。這也給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中國領導人認為“太極拳好”的信息。 
  不僅太極拳單練體現著豐厚的中華民族文化,有著很大的吸引力,讓人陶醉。太極拳推手運動,也是世界交手對抗運動中獨具特色的項目。現在奧運會有拳擊、摔跤、跆拳道、柔道等多個交手對抗項目,就是沒有推手這種形式的比賽項目。全世界獨一無二。進奧運會首先要不重復,要獨特的東西,我們的推手是獨特的。中國武術協會曾組織有關專家制定了太極拳推手的比賽規則,但在幾屆比賽實踐過程中出現了難以克服的“頂牛”現象。一搭手就頂牛,像相撲似的,體現不了太極拳推手的特點。雖曾針對這種情況,組織過專題研究。終因沒有找到根本解決方法,把“太極拳推手比賽”停擱下來了。 
  可喜的是,多種以太極拳推手為基礎衍生出的推手比賽,相繼展開實驗和組織比賽。2004年,我們在設計武術功力比賽項目時制定了“樁上徒搏”項目,這是把推手放到50厘米高的樁上進行比賽。 
  隨后,佛山的一批武術傳習者,把樁變為磚,再把磚變為磚樣的木板,以便可裝入書包便于攜帶。練習時,把木板往地上一放,兩人就搭手推挽。任一腳一離開木板,就判輸。這種在佛山中小學推廣、受到廣大少年兒童喜愛的鍛煉方式,被稱為“佛山推手”。 
  在佛山的一個健身俱樂部里,開展“墊上推手”。這種推法,是兩位練習者站在約50厘米厚的海綿包上進行推手。在這樣厚的海綿包上,軟得站都站不穩,兩人搭手一推,重心稍一偏移,就可能摔倒。  
  昨天,我們在鄭州參觀的“鄭州市@手健身俱樂部”,也把試驗推手比賽作為一項主要活動(@手是推手的古稱)。他們制定競賽規則、研制比賽擂臺和專門的練習與比賽服裝,探索新的推手比賽形式。 
這些信息讓人感到,在沒有把武術的項目列入奧運會之前,武術傳習人乃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憋著一股勁——憋著一股在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中實現零的突破的勁。這股勁,會促使人們去總結走過的路,鋪墊未來的路。激勵人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外體育交流的浪潮中,擴大武術的交流,擴大武術的傳播,促進武術的國際化發展。 
  總之,從體育的角度看,體育發展的形勢、體育發展的需要,武術同仁的努力,武術發展的趨勢,都顯示出推動新一輪武術全面發展的體育機遇已來到眼前的景象。 
  二是從文化方面看,推動新一輪武術全面發展的機遇已到身邊。   
  2005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為武術發展提供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1、部份武術拳技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武術共有7項。其中,由湖北省十堰市申報的武當武術、河北省永年縣申報的楊氏太極拳、河南省焦作市申報的陳氏太極拳都進入了名錄。可以相信,隨著第二批、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確定,豐富多彩的武術技藝必將接踵上榜。有學者已提出,要爭取把武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最終進入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武術傳承人受到社會尊重 
  昨天在鄭州召開的“武術遺產保護與發展學術座談會”上,與會學者和武術行政管理人員一致認為,武術技藝以傳人為載體,以口傳身授為傳承形式,傳人在藝在,傳人逝藝失。武術技藝在傳人與傳人之間的傳承是動態的,這些傳承人就是“活著的遺產”。因此,保護武術文化遺產,首要珍視武術傳承人。凡是為武術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做出努力、作出貢獻的人和機構,都應該受到人們的尊重,得到社會的認可。在座各位,為傳承和弘揚楊式太極拳作出了各自的努力和奉獻,都是值得我們敬重的武術傳承人。 
  3、保護、傳承和發展武術遺產有了專門的經費 
  2006年7月13日,財政部和文化部聯合印發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寫道,中央財政撥款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這宗專項資金分為保護項目補助經費和組織管理經費兩大類。其中,保護項目補助經費包括國家名錄項目保護傳承經費,其主要開支范圍包括:理論及技藝研究費、傳承人及傳習活動補助費等。楊式太極拳進入了國家名錄,在座的各位傳人和相關單位均可向當地文化行政部門和財政部門申請這宗專項經費。 
  除了上面這三點外,這些文件還反復強調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還在于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并且提出了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后繼有人,以及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研究等問題。 
  總之,從文化的角度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迎來了國家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春天。應該說,推動新一輪武術全面發展的文化機遇已經來到身邊。   
  正是出于我對目前武術發展的體育機遇和文化機遇的認識,我以為新一輪武術全面發展的序幕正徐徐拉開。 
  二、腳踏實地,為傳承武術遺產作出奉獻 
  面對武術發展的機遇,有志于斯者,都會乘勢而起,作出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奉獻。從體育方面講,發展武術的健身價值、競賽價值,大家都不陌生,已經做了很多了。從建國以來就把武術歸入體育領域,體育的基本功能是健身,在這方面太極拳己做得很好,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里,算得上是健身運動的龍頭項目了。這里就不再多講了。我還是從文化遺產的角度說一點意見。 
  我以為,要為傳承武術遺產作出努力和奉獻,首先要腳踏實地地看清傳承人的特長何在。武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武術的技藝。因為各位是楊式太極拳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才可能成為楊式太極拳的傳承人,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顯然,武術傳承人的特長在于他是武術技藝的繼承人。同樣的道理,楊式太極拳傳承人的特長,在于他是楊式太極拳技藝的繼承人。 
  第二點就是要腳踏實地地明確傳承人的責任何在。他們的特長是“技藝”,他們的責任應該就是傳承技藝。要站在承前啟后、傳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去認識我們的責任。楊式太極拳能夠由初創,經過三代人的努力而出現定型架,經過包括在座各位的歷代傳人的努力而成為今天遠傳世界的顯學,就是歷代楊式太極拳傳人腳踏實地繼承技藝、傳承技藝的結果。 
  總之,武術是一門強調實踐的技藝。不是靠嘴說,就能學會,就能練好的。只有腳踏實地地繼承和傳播技藝,才能促進她的普及和提高。

三、腳踏實地,走出傳說,尊重武術遺產的創始人和傳承人 
  在前幾次會議上,我都沒有談及太極拳的起源問題。不談的原因,我在邯鄲會議上作過交待:一是從太極拳已經國際化來說,只要明確太極拳源于中國,由中國人創始,就足以詔告天下了。二是推廣太極拳要向前看,講發展。太極拳發展到今天成為顯學,廣泛流傳,是因為她的鍛煉方法、文化內涵和鍛煉價值。就廣大傳習者而言,應該在這上面下功夫。有的先生,太極拳功夫很好,往往因為將一些毫無依據的傳說掛在嘴上,遭到人們不必要的非議。源流問題,讓擅長史學研究的人、專致學術研究的人去挖掘史料、考證論據、據實探究。 
今天上午一開會,對我這個昨天未到會的人來說是第一次上會,聽到第一位發言者談的就是源流問題。翻開本次會議的《會刊》,會議的“中心議題”首列“1、楊式太極拳的源流探討,力求正本清源”。而所談的,卻是已在幾十年前,或可說是一百余年前已被識者否定了的“張三豐創太極拳說”。關于太極拳的流派,出現了南派、北派、散派、本山派說法。于此,我想談談我在學習中見到的史料和學習心得,請大家指正。 
  (一)李亦畬對所謂張三豐創太極拳傳說的否定 
  現在見到的將張三豐(峰)與太極拳聯系起來的最早的文字依據是馬印書從姨丈李亦畬處抄得之《太極拳譜》初稿。此譜小序的首句為“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轉引自顧留馨著《太極拳術》),此序寫于1867年。 
  隨后,李亦畬親手修訂了這本《太極拳譜》初稿,并抄寫為三本。在李亦畬為這三本譜寫的題記中,文首寫道:“此卷予手訂三本,啟軒第(弟)一本,給友人郝和一本,此本系予自藏。”落款為:“亦畬手訂”(轉引自沈壽點校考譯《太極拳譜》)。 
  在13年后的1880年和1881年時,李亦畬相繼將手訂《太極拳譜》分送李啟軒和郝和。這兩本手訂《太極拳譜》,都將初稿中“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一語,修訂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 
  啟軒存譜于1935年整理為《廉讓堂太極拳譜》出版發行。1982年顧留馨著《太極拳術》中收錄了郝和存譜原文影印稿(筆者在上海王慕呤處見過此譜原本)。 
  上述文字,給了我們兩點啟示: 
  1、初期出現的與太極拳起源相關的張三豐(峰)是宋之張三峰(豐)。 
  2、“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一語于1867年出現后,受到了當時健在的楊露禪和武禹襄等的質疑,或者是作者自己感到此說無依據,因此,在“手訂”《太極拳譜》時將此語改定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并以“亦畬手訂”的落款形式,告知讀者以此為準。 
  1881年距今(2007年)已126年。所以說,“張三豐創太極拳說” 在一百余年前已被識者否定了。 
  (二)把明代《內家拳》傳說中的宋?張三峰或明代的張三豐與楊氏太極拳聯系起來,都不可信。 
  被李亦畬手訂《太極拳譜》時否定了的“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峰)”,指的是明代內家拳傳人尊為始祖的宋徽宗時代的張三峰。其故事見于清初黃宗羲(1610~1695)根據“高辰四狀其行,求予志之”寫成的《王征南墓志銘》。其中說“有所謂內家者,……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馀。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陜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受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后世一些把太極拳創始權送給張三豐的人,以此為據,把“內家拳”起源作為太極拳起源;把太極拳說成是內家拳;把明代的張三豐和宋代的張三峰視為一人。這其中不可信的地方頗多,僅舉其六。 
  1、《王征南墓志銘》說:“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馀。”一夜間,既夢得殺敵拳法,又具備“單丁殺賊百馀”的體能和技能,很難讓人相信。 
  2、宋徽宗時已能“單丁殺賊百馀”的張三峰,成了明朝的張三豐,中間跨越了一個元朝,很難讓人相信。

3、有文章認為,《王征南墓志銘》出自明清之際大儒黃宗羲,所記應是“事實”。然而,黃宗羲在文中明白地寫著:“高辰四狀其行,求予志之”。也就是說,是按照高辰四的說法寫成的。在雍正版《寧波府志?張松溪》中寫道:“張松溪,……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張三峰。”顯然,尊張三峰為內家拳始祖,是張松溪、高辰四等內家傳人的“自言”。黃宗羲是在未對“自言”進行核查的情況下寫出《王征南墓志銘》的。因此,很難相信,《王征南墓志銘》所記關于張三峰的傳說是“事實”。 
  4、在清初還有流傳的內家拳,與太極拳不是一回事。 
  黃宗羲之子黃百家從王征南學得內家拳后,著有《內家拳法》。其中包括兩個套路,名為《六路》《十段錦》。這與太極拳的套路名稱不同。從《內家拳法》中記載的動作名稱來看,也與太極拳的動作名稱不同。其次,從技法要領來看,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異。例如,《內家拳法》將“遲緩”“雙手齊出”列為“禁犯病”。然而,太極拳強調“動作緩慢”,并有著“攬雀尾(按)”“如封似閉”等雙手齊出的動作。第三,從與人交手時的致勝功夫和技法來看,兩者也不相同。內家拳注重打擊穴位和要害,《王征南墓志銘》云:“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惡少侮之者,為征南所擊。其人數日不溺。”內家拳還注重硬功練習。《寧波府志?張松溪》中寫道:“松溪不得已,乃使諸少年舉圜石可數百觔者累之,謂曰:‘吾七十老人,無所用試,供諸君一笑可乎?’舉左手側而劈之,三石皆分為二。”被作為內家拳核心技術和功夫的這些內容,在太極拳中沒有,或者說太極拳不注重這類方法。由此看來,將太極拳說成是內家拳,是沒有技術根據的。 
  5、所謂張三豐之后若干年,有蔣發、王宗岳承張三豐太極拳技,傳河南溫縣的故事,也是不可信的。 
  (1)關于蔣發。在持張三豐創太極拳說的文章中,蔣發是趙堡太極拳的早期傳人。問題是蔣發的生存年代,他們有兩說。一說生存于明朝末年;一個是清朝乾隆時人。同為一人,卻被說成是相差上百年的人,已讓人感到難以相信。而持此說者,還說“楊祿禪(露禪),所傳,是陳長興向蔣發學的太極拳”(見本次會議《文稿匯編》首文《太極拳源流爭論因果新探》);陳家祖傳的“炮捶”是不外傳的。若此說靠近事實,那么,為什么將當今陳氏太極拳傳人、趙堡太極拳傳人、楊氏太極拳傳人的練習架勢,以及1933年出版的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1934年出版的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1935年時杜元化撰成的《太極拳正宗》中的架勢,一一進行對照,能直觀地看出:同樣被持此說者認定為傳自蔣發的趙堡太極拳的練法不同于楊氏太極拳練法,而是近于陳氏太極拳練法?這一點,足以證實所謂蔣發傳張三豐太極拳給溫縣趙堡鎮人和陳家溝陳長興的說法是不可信的。 
  (2)關于王宗岳。在持張三豐創太極拳說的文章中,王宗岳是張三豐若干年后,傳播張三豐太極拳的人。問題是王宗岳的生存年代也像蔣發的生存年代一樣有兩說。一說生存于明朝末年;一個是清朝乾隆時人。這是難以讓人相信的。而且,持此說者認為張三豐太極拳是經王宗岳中轉才傳到趙堡鎮和陳家溝的。若此說靠近事實,那么,為什么所謂王宗岳太極拳譜,由永年武禹襄傳出,而在陳家溝和趙堡鎮太極拳傳人撰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陳鑫著、1933年出版)、《太極拳正宗》(1935年時杜元化撰成)等著作中卻都沒有收錄此譜?這一點似可證明溫縣趙堡鎮和陳家溝太極拳,不是王宗岳傳入,當然也就與所謂張三豐創太極拳無關。 
  6、太極拳健身和技擊的理論核心并非來源于張三峰和張三豐的道教理論。 
  (1)太極拳健身理論的核心——“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 
  在太極拳的初創期,雖然注意到了練習拳術的健身價值,但作為一門武術技藝的“太極拳”仍然是以技擊為主要功能,這與太極拳形成于冷兵器時代晚期有關。陳王廷(1600~1680年)遺詞《長短句》中把“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作為“造拳”目的,就是這一價值傾向的表現。在1852年問世的《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十三勢行工歌訣》里,出現了“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一語,這是練拳的目的向健身價值傾斜的標志。主導性價值觀念的這一變化與當時社會從冷兵器時代步入火器時代有關。

不論太極拳的主導性價值觀念如何轉換,其健身功能的實現都是通過“詳推用意”,也就是練習攻防技術來實現的。所以,筆者認為太極拳健身理論的核心是“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把太極拳說成是本無技擊價值的健身或延年益壽修煉方法,是不符合太極拳發展的歷史的。 
  道教以神仙方術為核心。追求長生不老、飛升成仙,以長生不老之人為仙人。具體的修煉方法有煉丹服餌、導引行氣、房中和辟谷等。歷史上多有尋卻老方、不死之方,煉不老藥、不死藥,以求服食而至長生不老成為仙人的記載。道教的這些修煉方法和相關理論,與太極拳通過“詳推用意”追求益壽延年,有著在養生功能方面相近的一些目的,但其方法和途徑完全不同。而且,太極拳還有著鍛煉和提高攻防自衛能力的功能,道教修煉術卻無此功能。張三峰或張三豐是道教中得道高人,在煉丹服餌、導引行氣、房中和辟谷等道教修煉術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但是,在沒有發現他們在武術研究、實踐方面留下的足跡和成果前,要他們以攻防動作為素材、以攻防制勝為目的,編創出具有延年益壽價值的太極拳套路、太極拳推手、太極拳散手等符合武術要求的技法,是很難讓人相信的。 
  (2)太極拳技擊理論的核心——“舍己從人”。  
  在太極拳技擊理論中,被視為技法準則,并且顯著地區別于其他拳種技擊理論的特色理論,是“舍己從人”四字。在《王宗岳太極拳論》里有“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這么一句話,說明在1852年此論問世以前,“舍己從人”已是太極拳的技擊要則。筆者以為,太極拳“舍己從人”法則,只可能來源于儒家思想,而不可能得自于道教思想。 
  儒家以仁為最高道德標準。提出“克已復禮為仁”的基本要求。為了實現“仁”,要克已,就是克制、約束自己的欲求、言行。復禮,就是使言行符合于禮的規定。孔子提出的具體方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進而提出“殺身成仁”,作為儒家的殉道觀和道德人格標準,要求為實現“仁”,應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孟子承此觀念又提出了“舍生取義”的殉道觀和道德人格標準。他認為,生命和仁義道德都是人所需要的。但是,當這二者不能都得到時,就應該舍棄生命,以維護仁義道德。能夠做到“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人,便是圣人。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社會環境中,儒家克己復禮、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觀念滲透入武術界,形成了武術人的行為準則,太極拳家提出 “舍己從人”這一技擊法則,是這一滲透的必然結果,也是中華文化土壤孕育武術成長的必然結果。 
  在道教思想中,找不到“舍己從人”的思想。如前所述,道教以神仙方術為核心,追求長生不老、飛升成仙。因此,注重修今生長生不老的道教理論,與要舍掉自己的“舍已從人”思想是不一致的。 
  綜觀上述六點,把明代《內家拳》傳說中的宋?張三峰或明代的張三豐與楊氏太極拳聯系起來,都不可信。 
  (三)“太極拳”是武術體系中的一個拳種 
  《武當》雜志社副總編譚大江先生在今天上午的學術報告中說(大意):太極拳有南派、北派、散派、還有本山派。他解釋說,我們認識太極拳不能僅從太極兩個字認識,要從太極的哲理含義認識。除了太極兩個字之外,還有表達太極含義的不同的字,陰陽就是太極。因此,譚先生舉例說,太乙也稱太極,所以“太乙五行拳”是太極拳的一種;太極就是太和,所以“太和拳”也是太極拳的一種。魚門拳、兩儀拳都講陰陽,也都屬于太極拳。1980年前后,由時居杭州的金子弢演練的“太乙五行拳”是本山派太極拳。 
  對于譚副總編這一新異的說法,我講兩點感想,請各位指正,也與譚先生交流。 
  1、應該從認定拳種的原則界定太極拳體系 
  太極拳是個“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而不是一個概念。中國武術的任一拳種都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萌發成長起來的,都以陰陽學說指導技法,我們不能因各具特色的上百個拳種都講究“陰陽”而把它們都說成是太極拳。

2、應該從道教文化的高度提倡“大武當”意識 
  譚大江先生在上午的學術報告中,集中闡述了他關于武當山張三豐創內家拳、創太極拳的觀點,其中強調金子弢演練的“太乙五行拳”是本山派太極拳。這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按《武當》譚副總編有關太極拳源自武當山張三豐的說法,本山派太極拳當是張三豐傳留下來的了。換句話說,本山派太極拳是最正宗的太極拳了。1980年前后,我看過金子弢先生演練“太乙五行拳”,并與金先生有書信交流。金先生當時居住在杭州,代表浙江參加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在座的武友,特別是杭州的同仁們大致會看過金先生的表演。恕我見識淺薄,我看不出金先生練的“太乙五行拳”與傳統太極拳有絲毫一脈相承的痕跡,只看到與傳統太極拳完全不同的風格特色。不知譚副總編以什么標準把它列成太極拳,而且冠名為“本山派太極拳”? 
  我理解譚先生提出“本山派太極拳”的初衷,大概與振興武當道教文化、促進武當山和《武當》雜志的發展有關。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這個初衷是值得贊譽的。問題是怎么振興、怎么促進。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曾將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統稱為“內家拳”,依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為據,以為它們都源自武當山,源自張三豐。隨著武術史學研究的深入,這些拳種的起源和沿革逐步清晰了。不少研究者既在考據的基礎上,論證了這些拳種的起源與武當山張三豐無關,同時也看到了道教文化對中國武術發展的影響。筆者以為,如果把振興武當道教文化、促進武當山和《武當》雜志的發展僅僅寄希望于張三豐一身,將會局限發展的思路和發展規模,手腳捆住了,越局限越難搞。應該立足道教文化,樹立“大武當”意識,把武當山建成道文化的代表地。立意高了,思路放開了;不是講哪一個人,而是講道家文化中的養生方法,講道家文化對武術鍛煉方法和武術理論的影響,就能避開那些爭論不休問題的纏困,獲得盡可能廣泛的支持和擁護,就會出現一個大武當,大發展的武當! 
  (四)楊氏太極拳始自楊露禪 
  在關于張三豐(峰)與楊氏太極拳無關的研究領域中,唐豪、徐哲東、顧留馨發表了很多研究成果。近年來,臺灣教育部體育司編印的多集本《中國武術史料集刊》中,也登載了周劍南、張唯中、樊正治等先生的一批頗有見地的研究成果,值得我們參鑒。這里就不多說了。現在把話題集中到楊氏太極拳的產生和發展方面。 
  長期以來,在拳種師承和拳技創新方面存在一些模糊認識。一講師承就追根刨底,似有不追究至炎黃不肯罷休的氣概,總以為越古越老越是真傳。一遇到新出現的拳技,總以懷疑的態度對待之,認為天下沒有無師自通的事。一旦了解得這種新拳技創編者的師承,立即否定人家的創新,把創新壓回到承襲層。這些觀念,都是由于靜止地觀察問題的局限。“長江后浪推前浪”,事物總是在發展的。必須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觀察事物。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武術協會認定的129個拳種,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不同拳種的創始人以其原習拳技和自身實踐所得為基礎,進行重新組合、重新創作而成的。我們不能因為這些拳種的創始人有老師,就否定人家的創造性勞動。沒有創新成果的弟子并不是好弟子。現在大學里碩士生、博士生作畢業論文時,都要求論文要有創新點。沒有創新點的論文連畢業資格都沒有。 
  楊露禪是位合格的優秀生。他在陳家溝向陳長興學得陳氏家傳拳藝后,返回故鄉永年設教。隨即又被薦至北京,出任京師旗營武術教師。他為了適應清朝“玉體不動”的顯貴達官和體弱年邁者的體質,擴大傳習范圍,適應保健需要,刪改陳氏老架中的發勁、跳躍和難度較高的動作,創編成一套架式寬舒、動作圓潤的“綿拳”套路。這一拳架與陳家溝太極拳架截然不同,奠定了自成一個技術流派的基礎。經楊露禪之子、孫三代人的辛勤努力和弟子們的奉獻,逐步定型拳架、構建理論、完善體系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楊式太極拳流派。1956年時中國武術協會組織部分太極拳名家以楊式太極拳為基礎,創編并出版了《簡化太極拳》,隨后又以楊式太極拳為基礎,創編并出版了《四十八太極拳》《太極拳競賽套路》等,新編楊式太極拳套路,極大地推動了太極拳的普及,促進了太極拳運動水平的提高。楊式太極拳是當今普及較廣、發展較好的一個太極拳流派。 
  從楊式太極拳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楊式太極拳的形成,起自楊露禪創編出與陳氏原傳動作和拳架不同的套路,因此,完全可以說楊式太極拳發源于永年,創始于楊露禪。當前強調保護武術遺產,要看到武術遺產的載體是人。武術遺產是靠人創新、靠人傳承的。因此,要以人為本,尊重為武術傳承、武術創新作出貢獻的每一位志士。不能讓那些本無關系的甚至是莫須有的“人物”,掠走他們的成果和榮譽。 
  讓我們攜起手來,為武術的傳承和創新作出我們這一代的努力和奉獻!
 

微信掃一掃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