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动作大片在线免费看排行榜/www.日韩精品.com/日韩精品午夜/国产91视频免费看 - 精品国产一二三

傳承中醫傳統文化 降低健康維護成本

類別:最新動態 更新時間:2015-07-08 瀏覽次數:3459 中醫太極網
      廣中醫“治未病”中心把傳統診病手段與現代醫學技術相結合,早期預警多種疾病 “對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而言,群眾的健康問題不能光靠打針吃藥來解決,必須強調以預防為主。”“衛生事業模式要從大病晚期治療轉換為以預防為主。”幾年前,衛生部部長陳竺曾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這樣的觀點。在這樣的觀點的引導和醫療機構的宣傳下,近年來,全國各地逐漸成立“治未病”中心,老百姓的防病保健意識越來越強烈。廣西首家成立“治未病”中心的廣中醫,如今正擔當著傳承中醫文化的使者這一角色,幫助老百姓以更低的成本維護健康。       偶然的一次紅外儀檢測,幫她繞開了“癌魔”       記者日前從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了解到,中心自去年8月成立以來,已總共接待門診診療14805人次。前來做保健養護的,除了中老年人,80后的身影也不少,亞健康調理、病后康復治療很是熱門。       中心剛成立沒多久,就為一名37歲的市民檢測出乳腺癌前病變。患者姓甘,本來是前來做亞健康調理的。在做紅外熱成像檢測儀檢查時,意外發現胸前有一個異常熱點,進一步檢查后確診為乳腺癌前病變。由于發現得早,在細胞未發生癌變前及時做了手術治療,至今甘女士未發現有擴散或發展。       “她很幸運,因為當時她是做別的檢測時發現的異常。”“治未病”中心護士長劉倩說,如果不是熱紅外儀檢查,甘女士估計要再過6—8個月后才會發現病變。到時癌細胞已經增大、擴散,不僅治療難度和費用都將增加,愈后也不容樂觀。       傳統與現代手段相結合,早期預警血管意外       據了解,廣中醫“治未病”中心引進的紅外熱成像檢測儀器,是國家中管局的項目,目前在廣西屬首家引進。利用這套設備,醫生可對人體臟腑經絡系統進行全息診斷。同時,醫生還可把中醫的“四診”望聞問切、體質辨識這些傳統中醫診病手段與紅外熱成像這種現代先進醫學技術手段結合一起,更精準地對疾病作出診斷。這項技術對重大疾病的及早發現排查,尤其是乳腺癌的排查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對冠心病、中風也能早期預警。       今年4月,“治未病”中心接診了一名70多歲的老年人。老人有高血壓,曾患過中風。第一次在“治未病”中心就診時正值春夏之交,老人血壓跟天氣一樣飄忽不定,一度飆升到187毫米汞柱。專家通過中醫“四診”紅外熱成像檢測發現,老人嘴唇紫暗、舌苔厚密、舌下有淤斑瘀血癥狀,屬于血虛氣虛,肝腎精血虧重,已出現明顯的腦血管意外征象。在接受一次拔罐、針灸及膀胱經俞穴放血治療后,老人血壓當即下降到150。繼續治療一周后,隨著陰陽的平衡,老人的血壓保持穩定,人也日漸變得紅潤。前幾天跟蹤隨訪時,老人的女兒說,現在老人不用拐杖也能慢慢自己挪動,而此前老人拄著拐杖挪挪腳都還打戰。       “如果這個老人家能更早些做紅外儀檢測,今天可能就不只是挪動了,而是可以邁步走。”劉倩說,有了紅外儀的幫助,許多病人得到早期診斷,并在中醫經方、驗方、膏方的綜合調理治療下,得到理想的愈后。       傳承中醫文化傳統,降低維護健康成本       “以前的醫學模式是生物醫學模式,在‘治未病’中心,這樣的模式將轉化為綜合健康醫學模式。”劉倩說,幾千年的中醫一直強調“上工治未病”,就是強調要在人體未發生疾病之前,頤養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以防止疾病的發生,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目的,“成立‘治未病’中心,有助于幫助人們轉變醫學觀念,用理念開創先河,真正實現醫學把‘人’當‘人’看待。”       據她介紹,“治未病”主要針對于亞健康人群。為了使體質辨識、健康管理方面更為系統,降低患者維護健康的成本,該中心為患者建立了健康數據庫,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了解他們的生活、工作習慣,再通過中醫的望、聞、問、切進行診斷,指引他們進行合理調養,防患于未然。       據了解,如今,廣中醫“治未病”中心已經成為醫院臨床一級獨立科室,在人才組成方面優勢凸顯,有正高、副高,也有博士、博士后專家。該中心的中醫特色治療有內服中藥膏方進行體質調適和特殊外治療法進行干預。其中,外治療法包括藥穴指針、穴位埋線、坤土建中療法、蠟療法、象數切脈法、身心平衡五音治療、面部刮痧、針法、灸法、平衡火罐法、穴位貼敷等多種傳統中醫療法和藏象文化治療服務。同時,該科開展獨具特色的學齡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調理和營養膳食指導,并以中醫“4P”(預測、預防、個體化治療和病人參與)健康管理模式為主線,不斷完善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為了幫助更多的人轉變健康觀念,樹立“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發”的防病意識,該中心非常注重中醫文化宣講和預防保健。他們以中醫文化講堂、女子慧顏學堂、疾病預防保健沙龍、健康信息預報等形式為就診者提供養生文化交流平臺。成立至今,他們除了每周二、四針對住院病人和微信平臺的粉絲作中醫文化宣講,還定期在醫院里,或是與婦聯、教育系統和眾多企事業單位合作舉辦“治未病”健康講座。這樣的講座特別受市民和患者的歡迎。       “中醫院不單只是醫療機構,更應擔負起傳承中醫文化傳統的責任,在治病救人的同時進行中醫文化宣教,為更多的人提供全面的中醫保健服務。”劉倩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中醫養生感興趣,我們愿意成為中醫文化的使者,為公眾提供更適合個人的保健計劃和養生知識,把疾病的關注點發生前移,降低維護健康的成本。”  

微信掃一掃

微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