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衛生部長陳竺(中新社發 鄒憲 攝) 從一名自學成才的赤腳醫生,到血液病治療研究領域響當當的專家,再到中科院最年輕的院士,擁有傳奇經歷的陳竺在他不凡的人生履歷中又畫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第一個無黨派人士當選為國家衛生部部長。 受命危...
《精武》浦漢健的這篇文章中談到傳統太極拳有文練與武練之分。他說:“文者,體也,武者,用也。體為用之本,用為體之能。譜云:‘文無武之預備,為之有體無用,武無文之侶伴,為之有用無體。如獨木難支,孤掌不鳴?!c明了文練和武練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關系”。 ...
在傳統武術中,"沾衣十八跌"恐怕是最具迷幻色彩的跌法體系,但年代久遠,真經難傳.時下同名的"沾衣十八跌"應該早已不是原汁原味的東西,從內容看,打的成分偏重些,且缺乏一定的規律性.今不揣愚陋,以恩師王忠憲先生傳授的"洪式太極拳"為本,結合諸多師友的點化,參照當今推手競...
3月末的陽光,明媚無比。在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筆者再一次見到了在陳家溝太極拳學校舉辦太極拳國際培訓班的太極拳大師陳小旺。依舊一身棕色太極練功服,一張面帶笑意溫和的臉龐,雖然剛剛結束了近一個小時的講課,但絲毫不顯倦意。暢談間,陳小旺大師坦言了自己近年來周...
陳發科先生是陳式太極拳承前啟后的一代大師,功力深厚,教學有方,培養出了洪均生、李劍華、雷慕尼、田秀臣、陳照奎、馮志強等一大批優秀的學生。洪均生先生1930年拜發科先生為師,朝夕相隨15載, 盡得發科先生真傳,并有創新和發展。 陳發科先生為...
一.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于骨、勁蓄于筋,不求皮堅肉厚,而求氣沉骨堅,故無張筋錯骨之苦,無跳躍奮力之勞,順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為返本歸原之功夫。 二.練太極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確,則進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覺。學者宜細心體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
從歷代明師的拳法理論可知,先師們創造的太極拳是“以形取意,以意象形”。例如陳氏拳的“懶扎衣”一勢,在拳的含義上就是形容從前人穿長袍,在遇敵時把衣襟撩起塞在腰帶上,表示從容不迫迎敵。再如“六封四閉”一勢的含義是上、下、左、右、前、后都封住門為六封;四閉,即閉住東、西、南、北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