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出太極拳的內勁就必須從內氣的練習開始,這是太極拳的先輩們總結出的經驗之談。從練太極拳開始就與內氣發生不可分離的關系。《十三勢歌》中有“轉變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這些句子都說明了練太極拳時對內氣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的—種勁法,它就是“在意識的指導下的內氣流行與外形內纏外繞合一的螺旋運動”。楊式太極拳的內勁就講究人體氣圈的運用,“通過盤架子培養元氣使之漸充.浩然之氣便可由會陰周圍升騰至百會周圍,將胯、腰、肩三道氣圈由中線向左右分隔,形成六個半徑圈。浩然正氣粗大,促使右肩之半徑圈向前下轉便能發出拉內勁。浩然正氣平向前移便可發出擠內勁。”
太極拳的發勁練習程序一般先從基本動作練習達到基本協調后,這時一般認為內氣能夠貫通了,此時的運動則產生了質量的變化,即從以外形引內氣階段過渡到以內氣催外形的階段。即達到古舉譜中說:"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腰為驅使,所謂‘意氣君宋骨肉臣’也”的意識指揮狀態,內氣貫通使肢體成為系統的運動體系,一處動,百骸皆隨,一處靜,全體皆靜。這種依賴內氣的聯系作用把肌肉的運動協調起來,而用于肌肉勁力的施展的過程就是內氣與內勁互相依賴和作用的過程。